寻声觅韵话滨州:黄河岸边的戏窝子藏着多少好腔调?
寻声觅韵话滨州:黄河岸边的戏窝子藏着多少好腔调?
滨州的老戏台总带着黄河水的味道。当暮色染红渤海湾,沾化冬枣林深处的锣鼓一响,十里八乡的老戏迷便踩着三轮车往戏台赶。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们常说:听戏要听黄河调,滨州腔里有乾坤。这座黄河入海口的小城,竟藏着吕剧、东路梆子、扽腔三大绝活,每一声唱腔都浸润着齐鲁大地的烟火气。
一、吕剧:黄河人家的生活长卷
在滨州惠民县魏集古村落的青砖戏楼上,吕剧《李二嫂改嫁》的唱段正穿透雨幕。老艺人的三弦一拨,仿佛把观众带回了1950年代的黄河滩区。吕剧最妙处在于土得掉渣却直抵人心,《小姑贤》里婆媳斗嘴的俚语,《借年》中穷书生赶考的窘态,都是黄河儿女的生活实录。
滨州吕剧讲究说戏,演员要在梆子声中把家长里短唱出韵律。老戏迷王大爷说:听吕剧就像喝地瓜烧,初尝呛喉,越品越有滋味。这种源自琴书的说唱艺术,在滨州方言的浸润下,把黄河滩区的悲欢离合都揉进了戏文。
二、东路梆子:武戏文唱的黄河气魄
无棣县碣石山下的关帝庙前,东路梆子《高平关》的武生正舞着丈八蛇矛。一声高鹞子的唱腔破空而来,惊得庙檐下的麻雀扑棱棱飞起。这出讲述赵匡胤故事的武戏,把黄河汉子的豪气唱得淋漓尽致。
东路梆子的特别之处在于武戏文唱,即便是金戈铁马的场面,也要在梆子声中保持韵律。老艺人张全福说:我们的梆子不是敲出来的,是黄河水拍岸拍出来的节奏。这种发源于章丘梆子的剧种,在滨州落地生根后,竟比原乡唱得更加苍劲。
三、扽腔:一唱三叹的乡野传奇
博兴县董永故里的老槐树下,扽腔《三宝山》的拖腔在暮色中绵延。这种句句带扽的独特唱法,把民间传说唱出了神话色彩。当老旦的尾音在哎呦呦中突然刹住,围观的乡亲们总会爆出满堂彩。
扽腔的绝活在于句断气不断,演员要在拖腔中完成换气。市级传承人李秀珍说:学扽腔先得练挑水,得学会在晃悠中找平衡。这种源自乞巧歌的剧种,把农耕时代的智慧唱成了永不褪色的文化密码。
夜幕降临时,滨州文化馆的排练厅依然灯火通明。年轻的戏曲演员们正在复排传统剧目,抖音直播间里不时划过给滨州戏曲点赞的弹幕。从黄河故道的草台班子到现代剧场,这些沾着泥土芬芳的声腔,正以新的方式讲述着渤海湾畔的千年故事。下次路过滨州,不妨循着锣鼓声拐进小巷,或许转角就能遇见正在唱流水板的老艺人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