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曲:黄河水浸润的梨园密码

滨州戏曲:黄河水浸润的梨园密码

在鲁北平原的褶皱里,黄河水冲刷出滨州独特的文化肌理。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兵圣孙武的谋略,更在田间地头的烟火气中,滋养出多元交融的戏曲生态。当暮色四合时,乡间戏台亮起的汽灯,照见的是几代滨州人用乡音编织的戏曲密码。

**一、扽腔:黄河滩上的咏叹调**

利津县盐窝镇的方言里藏着扽腔的基因密码。这种诞生于清道光年间的剧种,得名于老艺人演唱时特有的扽音——如同黄河纤夫拉船时的顿挫韵律。在《锦缎记》的唱腔里,能听见鲁北鼓书与河北梆子的奇妙融合,高亢处似惊涛拍岸,低回时若河水平沙。老艺人王洪儒的传艺簿上,至今保留着用农谚记录的曲牌口诀。

**二、渔鼓戏:沾化盐田的渔火清音**

渤海湾的渔火曾照亮渔鼓戏的黄金时代。沾化渔民将出海归来的故事揉进道情渔鼓,创造出独特的三弯九腔十八调。清代盐商组建的长庆班,在《东游记》里演绎八仙过海的神话,盐工们卸货时哼唱的驳盐调至今仍在民间流传。沾化文化馆的抢救录音中,九十岁的老艺人李守凤敲击渔鼓的节奏,仍带着海浪拍打船舷的韵律。

**三、东路梆子:武圣故里的金石之音**

惠民县胡集书会的喧嚣里,东路梆子用枣木梆子敲击出铮铮铁骨。这个脱胎于山陕梆子的剧种,在武圣故里演化出独特的杀己调——唱到悲愤处突然翻高八度,如同孙武演兵时的金戈铁马。1962年《杨家将》进京演出时,老生张传海的一声嚎啕腔,让京剧大师裘盛戎感叹这才是黄河的吼法。

**四、哈嗼嗡:乡野草台的生命律动**

在阳信县牛王堂庙会的尘土里,哈嗼嗡用最原始的形态延续着戏曲基因。这个源于傩戏的民间小剧种,演员戴着柳条编织的面具,用牛角胡伴奏演唱《秃尾巴老李》。看似粗粝的表演中,藏着祈雨祭神的古老密码。每年正月十二的踩街仪式,庄稼汉们吼出的咳咳腔,震得屋檐下的冰凌簌簌掉落。

滨州戏曲的独特,恰在于其未经雕琢的野性之美。当现代剧场追求声光电的炫目时,沾化渔鼓戏老艺人仍坚持用海盐浸泡鼓皮以求音色通透;当各地剧种争相申报非遗时,阳信的哈嗼嗡传承人还在用毛笔誊抄虫蛀的工尺谱。这些带着泥土味的戏曲形态,恰如黄河故道的野芦苇,在现代化浪潮中倔强地摇曳生姿。

夜幕下的滨州乡村,某个不知名的戏台又亮起了汽灯。台上老艺人额头的汗珠在灯光下闪烁,台下观众随声附和的乡音在夜空回荡——这是属于黄河三角洲的戏曲记忆,是任何标准化剧种都无法复制的文化基因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