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鲁北梨园摇篮:探秘滨州戏曲学校的传承密码
走进鲁北梨园摇篮:探秘滨州戏曲学校的传承密码
在黄河入海口北岸的滨州老城区,一座青砖黛瓦的院落里,清晨五点就会飘出清亮的吊嗓声。这里是滨州戏曲学校所在地,六十余年来,这座看似不起眼的院落里,走出了无数活跃在舞台上的戏曲名家。当您推开那扇朱漆斑驳的大门,扑面而来的不只是悠扬的唱腔,更是一段段动人的梨园故事。
一、薪火相传的戏曲基因
1982年成立的滨州戏曲学校,其前身可追溯至1956年的惠民专区戏曲训练班。建校初期,学校仅有吕剧、京剧两个专业,教师都是各地请来的活字典——那些在旧戏班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艺人。首任校长李凤云至今记得,当时排练厅的地面是夯实的黄土地,学生们练功时扬起的尘土里,总混着汗水的咸味。
在吕剧传承人王秀兰的记忆中,她的老师张传海是个戏痴。这位京剧武生出身的教师,为让学生体会《穆桂英挂帅》的英气,曾带着学生徒步二十里到军营观摩训练。这种戏比天大的精神,化作代代相传的教学信条。如今戏曲博物馆里陈列的泛黄剧本上,仍能看到当年师生用红蓝铅笔标注的密密麻麻的唱腔符号。
二、破茧成蝶的教学创新
学戏不是学死戏,要学活的艺术。现任校长赵立新这样诠释教学理念。学校独创的三结合教学模式,把课堂、舞台、生活融为一体。梆子戏专业的学生要去田间地头采风,吕剧班会定期到敬老院演出,京剧科则与天津京剧院建立名家工作室。
在数字化教学方面,学校走在全国前列。4K全景摄影棚记录着每个身段细节,AI动作捕捉系统精准分析学生表演。但最让学生难忘的,还是那间24小时开放的星光排练厅——深夜时分,总能看到对镜琢磨的身影,地胶上的汗渍层层叠叠,见证着青春的执着。
三、梨园新苗的成长沃土
00后学生李晓薇刚入学时,以为学戏就是背唱词、练身段。真正接触后才发现,要学鲁北民俗、练书法修养、研读古典诗词。令她惊讶的是,学校竟开设戏曲动漫设计选修课,让传统艺术与数字技术碰撞出新的火花。
毕业生王振宇的成长故事颇具代表性。这个农村孩子在校园戏曲节崭露头角,后被推荐参加央视《青春戏苑》节目。如今他已是省吕剧院当家小生,但仍坚持每月回校指导学弟学妹。他说:母校最宝贵的,不是教你多少戏,而是种下对艺术的敬畏之心。
夕阳西下,校园里的海棠树随风轻摆。练功房里传来《姊妹易嫁》的婉转唱腔,夹杂着年轻的笑语。在这里,古老的戏曲艺术正以青春的姿态延续生命,那些浸透汗水的戏服、磨出老茧的指尖、追逐梦想的眼神,都在诉说着:鲁北大地的戏曲传奇,永远年轻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