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曲联唱团:台前幕后的梨园群英谱

滨州戏曲联唱团:台前幕后的梨园群英谱

在黄河尾闾的滨州城,每当夜幕低垂,总有一缕婉转的曲调飘散在渤海湾的晚风中。滨州戏曲联唱团的演员们正用他们的方式,为这座古城续写着戏曲的千年文脉。这个扎根鲁北平原的民间剧团,二十年间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艺术道路。

一、台柱子:传承与创新的双璧

张月娥的唱腔里藏着吕剧的魂。这位年近六旬的旦角演员,能把《姊妹易嫁》里的小妹演得活灵活现,举手投足间尽显鲁北女子的娇俏。每当她开腔,后台的年轻演员总会放下手中的活计,扒着幕布偷师学艺。

李长庚的髯口功堪称一绝。这位专攻老生的演员有个绝活——甩髯口时能让三缕长须分别指向不同方位,像极了书法家笔下的狂草。去年在省城汇演时,他这段即兴发挥的怒髯冲冠引得满堂喝彩,连评委都起立鼓掌。

二、中生代的跨界突围

王海燕的戏装永远比别人多两个口袋。这个唱青衣的80后,口袋里装着改良唱腔的简谱和戏曲直播的手机支架。她改编的吕剧版《漠河舞厅》在某音播放量破百万,让不少年轻人第一次听懂了传统戏文。

刘振华的武生扮相下藏着颗导演梦。去年他自编自导的现代小戏《盐工泪》,把黄河口晒盐技艺搬上舞台,道具组用三百斤海盐铺就的舞台,在灯光下闪烁着星星点点的微光。

三、新生代的破茧之路

戏曲学校的实习生赵晓芸正在经历倒仓的考验。每天清晨,她都会在团部后院的枣树林里吊嗓,惊起一树麻雀。老团长说她的音色像极了三十年前的张月娥,这话让她在后台偷偷红了眼眶。

乐队里拉坠琴的陈师傅总爱给年轻人讲古:当年我们去沾化演《墙头记》,台下老大娘把煮鸡蛋往台上扔,说是怕演员饿着嗓子。这些故事被95后扬琴手小杨录成短视频,配上俏皮的弹幕,成了剧团的电子档案。

幕布起落间,滨州戏曲联唱团的演员们仍在续写着他们的故事。从张月娥水袖轻扬的刹那,到赵晓芸枣林练声的清晨,这个没有明星大腕的民间剧团,用最朴素的坚持守护着戏曲的薪火。当渤海湾的潮声与戏台上的锣鼓和鸣,便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晨昏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