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台上那些让人痴迷的声儿

滨州戏台上那些让人痴迷的声儿

在黄河入海口的滨州城,戏台子上的锣鼓一响,老少爷们儿就挪不动道儿了。这里的老戏迷们有句口头禅:听戏听的是个声儿,说的正是滨州戏曲里那些勾魂摄魄的戏腔。这些在渤海湾畔孕育了三百多年的声腔艺术,藏着说不完的故事与风情。

一、吕剧里的九腔十八调

滨州吕剧的唱腔像极了黄河水,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。老艺人们常说的九腔十八调可不是虚言,光是基本板式就有【四平】【二板】【流水】三大类。在利津县吕剧团的老团长张玉山记忆里,当年排《姊妹易嫁》时,旦角的【四平调】要唱出棉花团似的绵软,丑角的【二板】却得带着俏皮的疙瘩音。

最绝的要数哭腔。滨州吕剧名角王桂芳在《小姑贤》里那段哭诉,先用真声把眼泪催出来,突然转假声拔高八度,那声我的亲娘哎——能让台下老太太们掏手绢抹眼角。这种哭中带刚的唱法,据说是早年逃荒艺人沿黄河卖艺时琢磨出来的。

二、东路梆子的吼破天

沾化渔港的汉子们最爱听东路梆子。这种戏的唱腔能把屋顶瓦片震得哗哗响,老辈人说这是跟渤海的风浪较劲练出来的本事。生角唱大慢板时,胸腔共鸣震得八仙桌上的茶碗直颤悠;净行的炸音更了不得,去年惠民县庙会上,张铁山唱《劈山救母》时的一声开——山——,愣是把后台的定音锣震掉在地上。

梆子戏的伴奏也野得很。枣木梆子敲起来像惊涛拍岸,大号笙管吹得人后脊梁发麻。有年冬夜在无棣演《反徐州》,武场师傅们把渔鼓敲出了千军万马的气势,台下看戏的船老大们红着脸吼好,把棉袄都甩上了天。

三、扽腔里的土疙瘩味

在阳信县的乡间场院,扽腔一开唱就飘着麦子香。这种源自庄稼人号子的戏腔,讲究土得掉渣儿却透着巧劲儿。老艺人李凤台说,当年跟师傅学《王小赶脚》,光一个嘚儿驾的甩腔就练了三个月——得让赶驴的俏皮劲儿从鼻腔里钻出来,又不能显得油滑。

扽腔的哎嗨哟衬词最见功夫。滨城区非遗传承人赵秀兰唱《锔大缸》时,那句锔盆锔碗锔大缸哎——嗨哟的拖腔,能拐出十八道弯还不带喘气的。年轻演员们现在加了电子琴伴奏,可老戏迷们说,还是老汉们旱烟袋敲板凳打拍子来得对味儿。

如今的滨州戏台上,老腔老调里长出了新枝桠。惠民县的90后梆子演员用抖音直播吼戏,阳信的扽腔进了小学音乐课,开发区文化馆的吕剧工作坊里,留学生正跟着老师学哭腔。这些在渤海湾畔回荡了三百年的声腔,就像黄河水裹着泥沙奔向大海,古老的血脉里永远涌动着新鲜的浪花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