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台春秋:一城唱尽五音腔

滨州戏台春秋:一城唱尽五音腔

滨州,这座黄河入海口的古城,戏台上流淌着别样的韵律。当梆子声穿透冬日的薄雾,当渔鼓调应和着渤海涛声,这里的人们用七百年时光,将生活谱成了戏曲长卷。

一、渔鼓声里说沧桑

沾化渔鼓戏的起源,藏着一段江湖传奇。明洪武年间,江西龙虎山张天师门下的道士王圆通,将道情渔鼓传入渤海之滨。这种源自道教斋醮法事的说唱艺术,在沾化渔民手中脱胎换骨。他们用当地俚语改写唱词,把《湘子出家》的仙家故事换成渔家生活,粗犷的嗓音响彻晒网场。最特别的是帮腔拉涯的表演形式,台上演员唱到动情处,台下观众齐声应和,声浪如潮,至今仍能在沾化渔港听到这穿越六百年的回声。

二、梆子声中见江湖

滨州梆子戏班有句老话:宁舍十亩地,不舍梆子戏。阳信县流坡坞的周姑子戏班,至今保留着清光绪年间的木刻剧本。老艺人张洪祥回忆,当年戏班走码头,白天演《老羊山》,晚上唱《桃花庵》,戏台搭在盐垛上,海风裹着梆子声能传三里地。惠民县的东路梆子更显剽悍,武生翻跟斗要连过三张八仙桌,旦角甩起五尺水袖能扫灭香头火。这些绝活在2010年黄河口民俗文化节重现时,让年轻观众见识了何为戏比天大。

三、乡音未改有新声

在滨城区市东街道文化站,75岁的吕剧传承人王秀英正在教孩子们《李二嫂改嫁》。她改良传统唱腔,加入电子琴伴奏,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。无棣县文化馆更把哈哈腔搬上短视频平台,用魔性唱腔演绎垃圾分类,点击量突破百万。滨州学院戏曲社的00后们创排摇滚版渔鼓戏,在大学生艺术节斩获金奖。这些新芽老树交织的景象,恰似小开河畔的百年戏台——台基仍是青砖老木,梁柱已绘上抽象彩画。

当暮色染红黄河口,沾化古城的戏台又亮起灯火。台上渔鼓咚咚,台下白发垂髫,间或有举着手机的年轻人穿梭其间。七百年的戏曲血脉,就这样在古老与新鲜的碰撞中,续写着属于滨州人的精神密码。这方水土的悲欢离合,终将在代代传唱中化作永恒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