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曲密码:隐藏在鲁北乡音里的非遗传奇
滨州戏曲密码:隐藏在鲁北乡音里的非遗传奇
在黄河三角洲腹地,有一座被称作渤海粮仓的城市——滨州。当外地游客慕名来寻访这里的戏曲文化时,常会被一个奇特现象困惑:街头巷尾的戏迷们念叨的扽腔究竟是何方神圣?这个方言发音独特的词汇,正是解开滨州戏曲文化密码的关键钥匙。
一、扽腔:被遗忘的戏曲活化石
在滨州博兴县陈户镇,至今流传着九腔十八调的古老民谣。这里的农民在田间劳作时,会突然亮嗓唱起音调奇特的曲牌,这种原生态的演唱方式,正是扽腔最原始的生命形态。据《博兴县志》记载,清道光年间,当地艺人将夯歌号子与梆子腔融合,创造出这种先有调,后填词的独特戏曲形式。
扽腔的得名源于其独特的发声技巧。老艺人表演时,会在唱到动情处突然扽(方言,意为拉扯)住声带,形成类似哽咽的颤音效果。这种源自田间劳作的发声方式,将鲁北农民面对黄河泛滥时的悲怆与坚韧,凝固成独具特色的声腔艺术。2011年,扽腔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二、渔鼓戏:水乡孕育的戏曲明珠
滨州沾化县的古城镇,曾是黄河故道的航运枢纽。这里的渔鼓戏艺人至今保留着特殊的行规:开演前必先祭拜龙王,戏箱里永远备着防水油布。这些细节无声诉说着这门艺术与水的深厚渊源。明万历年间,道家渔鼓传入此地,与当地船工号子融合,形成了水上莲花落的独特戏曲形态。
渔鼓戏的乐器堪称一绝。长约三尺的竹制渔鼓筒,蒙着经特殊处理的羊皮,敲击时能模拟出惊涛拍岸的声响。老艺人张洪昌独创的浪里翻唱法,在表现《张羽煮海》等神话剧目时,能让观众仿佛置身波涛汹涌的北海之中。这种声效与表演的完美融合,使渔鼓戏成为黄河流域戏曲艺术的活态标本。
三、东路梆子:梆子腔系的北派传奇
在滨州阳信县百年戏楼魁星阁的梁柱上,至今可见深浅不一的凹痕。这些痕迹见证着东路梆子鼎盛时期的盛况——戏迷们为抢位置,常将随身携带的旱烟袋别在梁上。作为山东梆子的重要分支,东路梆子保留了最原始的大本嗓唱法,其高亢激越的声腔能穿透十里八乡。
老艺人赵连仲创造的炸雷腔,在演唱《反徐州》等武戏时,能令观众席产生共鸣震动。这种声腔技巧源于黄河船工与激流搏斗时的呐喊,经过百年锤炼,形成了声震屋瓦,气贯长虹的艺术特色。如今,阳信县民间剧团仍保持着台口对戏的传统,两个戏班隔街飙戏,成为年节期间最火爆的文化景观。
在滨州这片黄河冲积平原上,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流淌在百姓血脉中的文化基因。当夜幕降临,博兴县扽腔传习所的灯光依然明亮,90后学员正在排练新编现代戏《黄河人家》;沾化渔鼓戏剧团的新式舞台车上,LED屏幕与传统渔鼓相映成趣;阳信东路梆子的抖音直播间里,老艺人一开嗓就能收获数万点赞。这些古老剧种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焕发新生,讲述着属于黄河三角洲的当代传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