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曲:黄河岸边的千年回响

滨州戏曲:黄河岸边的千年回响

在黄河入海口的冲积平原上,滨州人用四百年的时光打磨出独特的戏曲密码。这里没有霓虹璀璨的舞台,却有老艺人用沙哑的嗓音在村头槐树下唱出黄河的沧桑,当柳琴声穿透薄雾笼罩的玉米地,你会听见一个古老剧种在新时代的倔强生长。

一、东路梆子:黄河岸边的金石之声

滨州茶棚古戏楼的青砖上,至今残留着道光年间的戏班题壁。东路梆子的唱腔里藏着黄河号子的基因,老艺人李长庚回忆,1953年发大水时,戏班踩着齐腰深的洪水给抢险民众唱《大破天门阵》,铜锤花脸的吼声压过了洪水的咆哮。这种融合了山西梆子高亢与鲁北小调婉转的独特唱法,在惠民县胡集镇传习所里,90后学徒们正用智能手机记录着师傅的夯腔绝技。

二、扽腔:麦田里的抒情诗

在阳信县水落坡镇的麦收时节,老戏迷们仍能即兴对唱扽腔《拾棉花》。这个源自田间劳作的剧种,唱词里飘着麦秸的清香,滨城区非遗传承人张秀英将传统剧目《王二姐思夫》改编成《快递小哥》,用三弦伴奏的九腔十八调唱出了现代青年的爱情故事。当地文化馆的统计显示,民间现存的手抄戏本中,竟有32种不同的《绣汗巾》版本。

三、渔鼓戏:渤海湾的浪花吟唱

沾化区冯家镇的渔港码头,老船工王大海的渔鼓戏班正在排练新编《闯海谣》。这个源于清代河工号子的剧种,演员们脚绑响铃模拟海浪节奏,用海蛎子壳制成的特殊梆子能敲出潮汐的韵律。2019年改编的现代戏《虾塘春早》走进央视演播厅时,老艺人们特意将渔网搬上舞台,让全国观众闻到了渤海的咸腥味。

当夜幕降临滨州大剧院,激光投影与传统戏服在舞台上交织,00后演员用抖音直播妆扮过程。这些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,正在用戏曲+街舞梆子摇滚等新形式延续着古老艺术的DNA。在黄河三角洲这片不断生长的土地上,滨州戏曲如同倔强的红荆条,在盐碱地里绽放出新的芬芳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