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人学戏曲去哪儿?这4个地方藏着老艺人的真功夫!

滨州人学戏曲去哪儿?这4个地方藏着老艺人的真功夫!

在滨州街头巷尾,总能听见有人哼两句吕剧的婉转唱腔。这座黄河边的古城,戏曲文化像老面发糕般发酵了上百年。想学真本事的滨州人注意了,这几个藏着活化石的地方,能让你把老祖宗的手艺学到骨子里。

**一、滨州吕剧传习所:老艺人的活字典**

老汽车站后巷有座不起眼的小院,门头上褪了色的吕剧传习所木牌摇摇晃晃。推门进去,75岁的吕剧名角王凤云老师正手把手教学生甩水袖。这里的木地板踩上去吱呀作响,墙上发黄的剧照里还能看见她年轻时的扮相。手腕要像拂柳枝,眼神要追着兰花指走,王老师教戏时中气十足,完全不像古稀老人。每周三晚上,这里总飘着胡琴声和七月里来七月七的唱段,附近的街坊都爱扒着墙根听。

**二、滨城区文化馆少儿戏曲班:小戏骨的摇篮**

文化馆二楼最东头的排练厅,每个周末都热闹得像过年。8岁的小梅扎着靠旗练云手,额头的汗珠在阳光下亮晶晶的。抬头!挺腰!张建国老师拿着竹板敲节奏,他年轻时在省吕剧团演了二十年周瑜。这里的孩子不仅能学《姊妹易嫁》这样的传统戏,还能跟着改编的《黄河谣》学现代身段。去年少儿戏曲春晚,他们的《小姑贤》选段让评委直竖大拇指。

**三、惠民县胡集书会传习基地:田间地头的艺术课**

开车往西四十里,胡集镇的书会广场每到农闲时节就支起戏台子。这里的学员白天跟着师傅在玉米地里练嗓门,傍晚就着夕阳学打呱嗒板。62岁的非遗传承人李保田总说:咱庄稼汉唱戏,讲究个泥土味儿。他们排的《墙头记》带着鲁北方言的俏皮,去年在省非遗展演上把城里人都逗乐了。

**四、邹平西董镇古村落戏社:藏在老宅里的身段课**

青砖灰瓦的张家大院里,73岁的退休教师赵秀兰带着二十几个银发学员练圆场步。老槐树的影子投在雕花窗棂上,她们的水袖拂过三百年的石阶。年轻时在宣传队唱李二嫂,现在教老姐妹找乐子。赵老师说着来了段《借年》的经典唱腔,惊得屋檐下的家雀扑棱棱飞起一片。这里不要学费,只要带包自家晒的地瓜干当束脩。

学戏这件事,在滨州从来不是正襟危坐的课堂。可能就在街角茶铺听老票友说戏,在社区活动室跟着录影带比划,甚至是在黄河大坝上对着落日吊嗓子。这座把戏曲揉进日常的城市,永远给爱戏的人留着把红木椅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