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曲教育探秘:传统艺术在这里生根发芽
滨州戏曲教育探秘:传统艺术在这里生根发芽
滨州哪里有学吕剧的地方?这是我在文化馆偶然听到的对话。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打听戏曲培训班的报名方式,手中的折扇随着吕剧唱腔轻轻摇晃。这座位于黄河三角洲的城市,正悄然绽放着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。
一、专业学府:艺术教育的沃土
在滨州职业学院艺术学院的排练厅里,总能听到婉转的戏腔穿透门窗。这所综合性院校虽未单独设立戏曲学院,却在艺术教育领域深耕多年。其戏剧表演专业将现代戏剧理论与传统戏曲教学有机融合,学生不仅能系统学习声腔身段,还能参与地方戏曲的田野调查。去年毕业的刘雨晴说:我们每周都要到惠民县采风,那些民间艺人的即兴表演才是最生动的教材。
二、文化传承基地:民间的艺术摇篮
滨州市文化馆的戏曲公益班总是座无虚席。每周三下午,省级非遗传承人王秀云会准时出现在三楼排练室。这里既有七八岁的孩童跟着学台步,也有退休职工揣着保温杯来吊嗓子。文化馆工作人员李敏透露:去年我们开设了'吕剧进校园'项目,已为12所中小学培养了戏曲社团。
三、特色培训机构:传统与创新的碰撞
在黄河五路的梨园春戏曲工作室,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科班训练正发生奇妙反应。负责人张建国原是市吕剧团当家老生,现在带着二十多个学员从基本功练起。这里不仅有规范的身段课,还开设戏曲化妆、道具制作等特色课程。学员王晓慧分享道:我们最近在学习用短视频传播戏曲,老师说要让老戏新唱。
四、剧团代际传承:舞台是最好的课堂
滨州市吕剧团的后台,经常能看到年轻演员帮老师傅勒头戴髯口。这里实行以团带班的师徒制,新入职演员都要经过三年跟团学习。团长赵志刚说:去年我们排演新编历史剧《范仲淹》,老中青三代同台,年轻人在排练中就完成了专业蜕变。这种活态传承让传统戏曲焕发新生。
五、社区戏曲角:百姓身边的艺术天地
漫步滨州街头,随处可见群众自发组织的戏曲活动。在渤海国际广场,每周六晚都有票友自发组织的星光戏台;中海公园的凉亭里,退休教师王爱华免费教唱吕剧选段已坚持五年。这些星罗棋布的戏曲角落,构筑起城市独特的文化景观。
从专业院校到市井巷陌,滨州的戏曲教育呈现出多元立体的发展格局。这座城市或许没有专门的戏曲学院,但传统艺术的种子早已深埋在这片土地。当文化馆传来悠扬的胡琴声,当校园里飘过稚嫩的唱腔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戏曲教育的现状,更是一个城市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望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