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曲:黄河水浸润的乡音记忆

滨州戏曲:黄河水浸润的乡音记忆

滨州这片被黄河水滋养的土地上,流传着比老城墙砖石更古老的声腔。在田间地头的草台班子间,在青砖灰瓦的百年老宅里,那些带着黄河泥沙味儿的唱腔,藏着多少代滨州人的精神密码。

一、扽腔:土腔土调里的生命律动

在博兴县乔庄村,老人们至今记得1943年的那个冬夜。村里的扽腔戏班在日寇扫荡间隙,把《杨八姐盗刀》改成了抗日故事,在晒谷场上点着油灯唱到东方既白。这种发源于清嘉庆年间的民间小调,用二胡、三弦、梆子敲打出的扽腔十八调,每个拖腔都带着黄河岸边的泥土香。

滨州扽腔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土得掉渣。演员踩着高粱地里的步伐,唱词里夹杂着俺们恁们的方言土语,把《双换魂》里的鬼怪故事唱得既瘆人又亲切。老艺人王保三能把三弦弹出雨打芭蕉的韵律,据说他年轻时在黄河渡口卖艺,船工们听得入神,竟忘了撑篙。

二、东路梆子:武戏文唱的黄河气魄

沾化区下洼镇的集市上,至今保留着正月十五唱对台戏的习俗。东路梆子的武生们扎着靠旗翻跟头,能把九尺长的红缨枪耍得密不透风。这种源自山西梆子的剧种,在滨州落地生根后染上了山东汉子的豪气,武戏里透着文雅,文戏里藏着刚烈。

老戏迷们最爱讲1982年惠民县剧团进京演《麒麟山》的盛况。当家花旦李凤云在人民剧场连唱三天,把反调慢板唱得百转千回,谢幕时戏迷们往台上扔的汗巾堆成了小山。如今在滨州文化馆的档案室里,还存着当年手抄的《反徐州》戏本,泛黄的纸页上依稀可见前辈艺人的批注。

三、吕剧新枝:老树开花的现代传承

滨城区市西街道的曲艺茶馆里,每周三晚上都有年轻人抱着吉他来和吕剧老艺人斗曲。00后姑娘张晓雯把《姊妹易嫁》改编成摇滚版,用电声乐队配着坠琴,竟意外地和谐。这种发源于黄河三角洲的剧种,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焕发新生。

在无棣县水湾镇,农民剧作家王立成用吕剧形式创作了《枣乡新事》,把电商卖冬枣的故事唱得妙趣横生。镇上的草台班子现在有了抖音账号,粉丝们隔着屏幕打赏金瓜子,老艺人们笑着说:咱这土坷垃里长出的戏,也能上网冲浪了。

夜幕降临时分,滨州古城的戏台又亮起了灯笼。台上水袖翻飞,台下白发垂髫,黄河水在远处静静流淌。这些扎根乡土的戏曲,像田埂上的马齿苋,越是风雨越要开出花来。当坠琴声混着电子乐响起时,我们听见的不仅是古老声腔的回响,更是一个城市在现代化浪潮中守护文化根脉的倔强心跳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