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老戏台:藏在乡音里的黄河味道

滨州老戏台:藏在乡音里的黄河味道

在滨州乡间的戏台前,总能看见这样的场景:老槐树下,白发老人眯着眼打拍子,孩童骑在父亲肩头学唱段,赶集的农人卸下扁担就跟着哼起来。这里的民间戏曲不像京昆雅部那般规矩森严,倒像黄河水浸润过的泥土,带着鲁北平原特有的鲜活气。

一、土腔土调里的烟火气

滨州戏曲的唱腔里藏着黄河故道的呼吸韵律。吕剧《小姑贤》里一句娘啊娘,你咋恁拧筋,拧筋二字用方言念作nìngjìn,把婆婆的固执劲头活灵活现地甩在戏台上。这种掺着玉米碴子味的唱词,外地人听着新鲜,本地人听着亲切——就像赶集时碰上邻村大娘拉家常。

老艺人们说戏,讲究唱要带泥腥味。滨州梆子的拖腔总爱在句尾打个弯儿,模仿的是黄河纤夫拉船的号子;东路梆子的快板,噼里啪啦像极了秋收时节打场脱粒的节奏。就连戏台上的武生翻跟头,都要带点庄稼把式摔跤的架势才算地道。

二、草台班子的生存智慧

滨州戏班至今保持着七忙八不忙的旧制——七个演员能演整本大戏,八个反倒要闲着一个。这种精打细算的智慧,源于过去戏班走乡串镇的生存之道。鼓师张守业回忆,五八年闹饥荒时,他们用高粱秆做胡琴,拿猪尿泡蒙鼓,在盐碱滩上照样唱得风生水起。

农闲时节的戏台最热闹。滨南的渔鼓戏班常在船头开唱,唱到八月里来开海天时,台下渔民手里的渔网梭子跟着节奏翻飞;滨北的剪纸戏班更绝,演《王定保借当》时,当场剪出戏中当票,演完直接送给观众当彩头。

三、老戏骨的新传承

77岁的吕剧传承人李凤云,至今保持着清晨吊嗓的习惯。她的徒弟里既有扛锄头的庄稼汉,也有戴眼镜的大学生。在滨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非遗课上,学生们学唱《姊妹易嫁》,还要研究如何把抖音直播变成新戏台。

沾化区的庄户剧团发明了地头戏:春耕时把《墙头记》搬到田间,秋收后在玉米堆前唱《借年》。这些沾着泥土的改良,让老戏焕发新生机。去年庙会,年轻演员用电子琴配坠琴,把传统梆子戏《老来难》唱成了戏曲RAP,台下老头老太跟着节奏直拍大腿。

如今的滨州戏曲,像黄河故道里倔强的红荆条,在现代化浪潮中牢牢抓着文化根系。当城市剧院的追光灯亮起时,那些带着麦草香的唱腔依然会在某个拖腔里,不经意地漏出一两声野腔野调——那是黄河三角洲永远抹不去的文化胎记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