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老戏台:藏在乡音里的百年腔调

滨州老戏台:藏在乡音里的百年腔调

在渤海湾畔的滨州乡间,总有些让人心头一颤的声腔穿透雾霭。老戏台斑驳的梁柱间,渔家汉子粗粝的唱腔与纺车般婉转的拖腔交织,勾勒出这片土地最生动的表情。

一、渔鼓声里的千年遗韵

滨州渔鼓戏的起源,可追溯到北宋年间黄泛区的祭祀仪式。艺人怀抱三尺渔鼓,指间夹着两片梨花板,开口便是黄河故道的沧桑。滨城区西关村的王连生老艺人,至今保留着用真鱼皮蒙鼓的绝活,鼓声里能听见浪涛拍岸的回响。阳信县流传的《李逵闹江州》,渔鼓艺人用丹田气顶出炸雷般的念白,把水泊梁山的豪气唱得震天响。

二、扽腔里的生活百态

惠民县的扽腔戏班至今保留着一桌两椅走天下的传统。这种起源于清中期的剧种,最妙处在于扽字诀——唱到动情处,演员突然收声,弦师将胡琴猛然一扽,满场寂静中只余余韵绕梁。沾化老艺人张广福演《王二姐思夫》,一句月牙儿刚上柳梢头的拖腔能转七个弯,把深闺女子的心事唱得百转千回。

三、吕剧土壤里的滨州腔

虽非吕剧发源地,滨州却孕育出独特的北海吕剧。博兴县吕剧团的老团长刘振清,把渔家号子融入《姊妹易嫁》的唱腔,创造出带着海腥味的旦角唱法。在无棣盐碱滩上长大的吕剧演员,天生带着股咸涩的哭腔,把《李二嫂改嫁》里的苦情戏唱得让人肝肠寸断。

当夜幕降下,沾化冬枣园里的临时戏台又亮起汽灯。75岁的扽腔传承人李凤山带着孙辈开嗓,年轻人在抖音直播间用渔鼓戏腔调唱流行歌曲。这些深深浅浅的声腔,就像黄河故道的冲积层,在时光里沉淀出新的年轮。滨州的民间戏曲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永远鲜活在百姓舌尖上的生活滋味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