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民间戏曲:藏在黄河岸边的乡音瑰宝
**滨州民间戏曲:藏在黄河岸边的乡音瑰宝**
在黄河尾闾的滨州,蜿蜒的水道不仅滋养了万亩良田,更孕育出独特的民间文化。每当夜幕降临,村头老槐树下常会支起一方戏台,胡琴声起,乡音袅袅,那些传承百年的戏曲声腔便穿透时光,在星月下铺展开一幅活态文化长卷。
一、吕剧:黄河滩头飞出的戏窝子
滨州人总爱说:吕剧的根,扎在咱黄河滩的淤泥里。这话不假。清光绪年间,博兴县阎坊镇的民间艺人将琴书曲调揉进高跷表演,创造出化妆扬琴——这正是吕剧的雏形。滨州老票友至今记得,上世纪五十年代《李二嫂改嫁》进京演出时,博兴老艺人用三寸竹梆敲出的滴答声,让梅兰芳都忍不住击节叫好。
在滨城区里则街道,75岁的吕剧传人张老汉仍守着祖传的戏箱。褪色的蟒袍上针脚细密,他说这是奶奶当年用纺线缝的,现在年轻人嫌老腔老调,可正月里唱《姊妹易嫁》,台下抹眼泪的净是穿牛仔裤的后生。
二、扽腔:一嗓抖出九道弯
若说吕剧似黄河水般悠长,博兴扽腔则像打麦场上的连枷起落,带着泥土的颗粒感。这种源自马车夫号子的剧种,讲究句句带扽,字字砸坑。去年非遗日,笔者在城东村见老艺人王秀英唱《杨宗保征西》,催马来到西凉川的川字突然拔高,声腔如风筝断线般直窜云霄,惊得树梢麻雀扑棱棱乱飞。
戏班掌班李建国有个绝活:能同时操纵扽腔特有的渔鼓、简板、小镲三样乐器。他说这叫三件套,当年师傅教的时候,光练手腕转镲的功夫就废了三副铜镲。
三、渔鼓戏:沾化盐田里的道情遗韵
驱车至沾化冯家镇,海风裹着咸味送来咿呀戏声。这里的渔鼓戏可追溯到元代全真教的道情说唱,演员手持三尺竹筒蒙羊皮的渔鼓,击节而歌。去年冬雪天,李家祠堂演《东游记》,75岁的主演李保田赤脚踩在青砖上,鼓点伴着脚铃,恍惚间让人看见八百年前云游道士的身影。
非遗传承人王立平翻出光绪年间的戏折子,泛黄的毛边纸上记着《韩湘子渡妻》的工尺谱。现在能认这些老谱子的,整个渤海湾凑不出一双手。他边说边用炭笔在盐碱地上画着音阶符号。
四、东路梆子:武戏里的硬骨头
在阳信县商店镇,每逢庙会必有东路梆子登场。这个与河北梆子同源异流的剧种,武戏堪称一绝。去年秋收后,笔者目睹《反潼关》的耍獠牙绝技——58岁的武生张广德口含四枚野猪獠牙,时而吐出如剑,时而收回似闭,配合着三起三落的身段,赢得满场喝彩。
戏班老箱官赵师傅展示的靠旗颇有讲究:真丝面料要过七道浆,金线得用嘴抿着缝。他说现在年轻人吃不了苦,去年有个戏校生来学《劈山救母》,刚练三天旋子就摔了护背旗。
---
如今,滨州的民间戏班正上演着新旧交替的故事。沾化渔鼓戏传习所里,90后姑娘王倩把电子乐融进传统唱腔;博兴扽腔剧团开通抖音直播,一场《墙头记》竟收获20万点赞。这些扎根乡野的声腔艺术,就像黄河故道的红荆条,在新时代的春风里,绽放出意想不到的生机。下次若路过滨州,不妨循着胡琴声钻进某个村落,那些带着麦草香的戏韵,定会让你触摸到这片土地最温热的心跳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