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有个东路梆子老戏迷一开腔就掉眼泪
滨州有个东路梆子老戏迷一开腔就掉眼泪
在鲁北平原上,有座叫滨州的小城,这里的百姓对一种沙哑高亢的唱腔情有独钟。每当村头老槐树下响起那熟悉的锣鼓点,总能看到拄着拐杖的老人颤巍巍往戏台赶——他们赶着去听的,正是滨州人自己的东路梆子。
**一、黄河水泡出来的老腔调**
三百年前,山西梆子顺着黄河水道飘到滨州。老艺人们发现,原本粗犷的梆子腔在这里变得不一样了。滨州方言特有的九声调值,像给梆子腔注入了新魂。唱到小生我打马离了西京时,那个离字要拐三个弯,像极了黄河故道九曲回肠的模样。
惠民县的老戏迷王守业还记得,上世纪五十年代村里请戏班,要拿麻袋装麦子当戏资。台上演《白虎帐》,杨六郎一句保江山全凭这杨家儿郎,台下扛过枪的老兵们红着眼眶把桌子拍得山响。那时候的梆子艺人,个个都是铁嗓子,露天戏台能连唱三天不歇气。
**二、后台藏着活化石**
在滨城区文化馆,68岁的张广厚正在给年轻人示范夯腔唱法。这位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嘴一唱,额角的青筋都暴起来:这唱法得用丹田气,像夯地基那样把声音夯出去。他珍藏的戏折子已经泛黄,上面用毛笔小楷写着《庆顶珠》《打枣》这些快失传的剧目。
更难得的是滨州梆子的武场伴奏。司鼓李振华打板时,手腕子一抖能甩出七个音。他用的枣木梆子,是爷爷那辈传下来的,敲了上百年反而油光发亮。有次省里专家来考察,捧着梆子看了半天说:这是活着的文物啊!
**三、年轻人迷上了老戏码**
2019年沾化冬枣节上,一群00后演的《姊妹易嫁》让老戏迷直咂舌。这群艺校学生把抖音神曲的节奏揉进传统唱腔,谢幕时齐刷刷来了段梆子戏版《少年》。台下举着手机录像的年轻人比老年人还多,有个染紫头发的姑娘边拍边说:没想到老祖宗的东西这么带劲!
如今在滨州,周末去文化广场听梆子成了新时尚。茶馆里年轻人学着用梆子腔唱流行歌词,非遗传承人开直播能收上万点赞。更让人欣慰的是,利津县有家幼儿园把梆子戏编成童谣,孩子们奶声奶气唱杨宗保去探穆柯寨,逗得家长直拍大腿。
这方水土养出来的东路梆子,就像黄河岸边的红高粱,看着土得掉渣,嚼起来满口生香。当老艺人们看着台下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,那爬满皱纹的眼角总会泛起泪花——他们知道,这传承了三百年的乡音,又要唱出新调调了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