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韵:黄河边上的百年腔调

滨州戏韵:黄河边上的百年腔调

在鲁北平原的晨雾中,当第一缕阳光穿透黄河岸边的芦苇荡时,悠扬的坠琴声已在博兴县老戏楼前响起。这里是吕剧的发源地,也是滨州戏曲文化的核心所在。那些在田埂间生长的唱腔,早已融入滨州人的血脉,化作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声音密码。

一、黄河水哺育的戏魂

1900年仲夏,博兴县民间艺人张传海在黄河决口的抢险现场,听到劳工们哼唱的打夯号子,突然灵光乍现。他连夜将民间小曲凤阳歌与当地琴书结合,创造出独特的化装扬琴表演形式——这正是吕剧的雏形。这出诞生于黄河岸边的剧种,自此在滨州大地扎下深根。

滨州方言特有的四声调值,为吕剧唱腔注入了独特韵味。宁舍二亩地,不舍一出戏的民谚,印证着戏曲与滨州人生活的深度交融。在惠民县胡集镇,每年元宵节举办的胡集书会上,来自华北各地的艺人同台竞技,弦索声能响彻三天三夜。

老艺人李岱江至今记得,1953年惠民县扽腔剧团下乡巡演时,乡亲们用门板搭起临时舞台,台下挤满了从三十里外赶来的戏迷。月光下演出的《王小赶脚》,让整个村庄沉浸在戏曲的魔法中。

二、三腔并立的艺术奇观

吕剧在滨州孕育出独特的艺术品格。博兴县吕剧团创排的《姊妹易嫁》,将传统四平调改良为更具叙事性的反四平,剧中马大保喝醉了酒的经典唱段,已成为吕剧的标志性旋律。滨城区小营街道的非遗传承基地里,90后演员正在排练融入现代舞美的《杨广禄嫁女》,让百年老戏焕发新颜。

在阳信县水落坡镇,扽腔这门滨州独有的稀有剧种仍在传唱。其独特的一唱众和表演形式,源自元代运河船工的劳动号子。83岁的传承人王秀兰还能完整唱出《秦琼观阵》中长达28句的大悲调,每个拖腔都带着运河水的波澜。

沾化区的哈哈腔戏班至今保留着围鼓坐唱的原始形态。农闲时节,艺人们带着自制的椰子胡、四股弦走村串巷,在打麦场上即兴演出《双灯记》。这种带着泥土芬芳的表演,让观众仿佛看见戏曲最初的模样。

三、古调新声的当代传承

在滨州学院音乐系的教室里,吕剧名家康清涛正在指导学生用西洋美声技法演唱《借年》。这种土洋结合的教学实验,让传统唱腔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变化。学生们录制的吕剧版《青花瓷》,在短视频平台获得百万点击。

滨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推出的戏曲地图手机应用,将全市127处古戏台、56个民间戏班纳入数字平台。惠民县的魏氏庄园戏楼通过VR技术复原了清末演剧场景,游客戴上头盔就能穿越时空,目睹当年十路戏班打擂台的盛况。

在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,吕剧元素正在融入现代生活。公交站台的玻璃幕墙上投影着动态脸谱,商业中心的景观雕塑取材于《小姑贤》的经典造型。就连年轻人聚集的咖啡馆里,也时常飘出混搭电子乐的吕剧唱段。

夜幕降临,滨州大剧院的琉璃飞檐下,新编历史剧《黄河入海流》正在上演。舞台上,现代舞美再现着黄河改道的壮阔场景;舞台下,00后观众跟着手机灯牌轻声哼唱。这一刻,六百年的戏曲血脉在光影中完成接续,滨州的文化基因正以最鲜活的方式流向未来。在这片被黄河水浸润的土地上,戏曲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永远跳动的文化脉搏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