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东营戏曲学校:传统艺术的活态传承地

滨州东营戏曲学校:传统艺术的活态传承地

走进滨州东营戏曲学校的练功房,总能看见这样的画面:十五六岁的少年们踩着厚底靴在方砖地上走圆场,水袖翻飞间带起细碎的尘埃;唱腔教室里,老生学员正跟着老师逐字打磨《空城计》的韵白;走廊尽头的排练厅里,武戏组的棍花与靠旗交织成流动的风景线。这座扎根于黄河入海口的戏曲学府,正以独特的方式延续着传统艺术的命脉。

作为鲁北地区唯一的专业戏曲人才培养基地,这所创办于1992年的学校始终保持着口传心授的教学传统。教务主任李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:咱们这儿不培养戏匠,要教出懂戏魂的真传人。这种理念体现在每日雷打不动的晨功里——天未大亮,学生就要在操场上完成喊嗓、耗腿、跑圆场等基本功训练。寒冬腊月里,覆着薄霜的青砖地上总会留下深浅不一的汗渍。

学校的课程设置堪称新旧合璧。除了京剧、吕剧、扽腔等传统剧种教学,还开设有戏曲文学、舞台灯光设计等现代课程。最让学生们津津乐道的是非遗大师工作坊,每周三下午,来自各地的老艺人会带着绝活走进课堂。去年,年过八旬的扽腔传承人王金奎老先生在这里驻校三个月,把濒临失传的十八板唱法完整传授给了学生。

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,这所学校却保持着95%的就业率。秘诀在于他们独创的院团定向培养模式。三年级开始,学生就会进入省内各戏曲院团实习,很多学生还没毕业就拿到了聘用合同。2021届毕业生张明辉的经历颇具代表性:他在校期间就参与东营市吕剧团的《姊妹易嫁》复排,现在已是团里的青年主演。

不过,这里的生活远非外人想象的那般浪漫。学生宿舍里常见贴着膏药的膝盖,琴房角落堆着磨破的厚底靴,食堂师傅都知道给武戏班多备高蛋白食物。但问起孩子们是否后悔选择这条路,正在练功的刀马旦学员小赵擦了把汗笑道:能天天和祖师爷传下来的玩意儿打交道,值了。

夕阳西下时,戏校的露天剧场总会响起悠扬的胡琴声。那些在暮色中依然翻腾的身影,或许就是传统戏曲最鲜活的未来。正如校门口影壁上那行斑驳的金漆大字:守正不守旧,尊古不复古,这座黄河岸边的戏曲摇篮,正在时代浪潮中走出自己的传承之路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