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韵:黄河岸边的百年腔调
滨州戏韵:黄河岸边的百年腔调
在黄河三角洲的沃土上,滨州人用独特的方言与唱腔,将田间地头的悲欢离合编织成戏。这里不仅有吕剧之乡的美誉,更藏着诸多鲜为人知的戏曲活化石。当板鼓声在古戏楼响起,那些跨越百年的乡音,正讲述着属于鲁北大地的文化密码。
一、吕剧故里的前世今生
1900年冬月,博兴县曹王村的琴书艺人张贵兰,将竹板琴书搬上草台。这个看似平常的转变,却让滨州成为吕剧的摇篮。早期的化妆扬琴以二胡伴唱,在惠民、沾化的集市上,常能见到艺人用门板搭台,唱《王小赶脚》《小姑贤》等家长里短的故事。沾化老艺人李连元回忆:那时唱戏没谱子,全凭师父口传心授,唱错了词就编新调,倒成就了吕剧的灵活腔调。
滨州吕剧自成一派,沾化吕剧团首创的四平调婉转如诉,阳信艺人的反四平则高亢激越。1953年,惠民县吕剧团带着《李二嫂改嫁》进京演出,周恩来总理观后赞叹:这才是劳动人民的艺术。如今在滨州乡间,仍有老者能哼唱《姊妹易嫁》的经典唱段,字字句句都浸着黄河水的味道。
二、扽腔:黄河故道的戏曲活化石
在沾化冯家镇,每逢庙会必有扽腔戏班开锣。这种源于明代军屯的独特剧种,至今保留着一唱众和的原始形态。老艺人王春田说:扽腔讲究'三扽',唱到情深处要顿足、顿腔、顿气,像黄河浪头拍打堤岸。《火焰山》《双生花》等剧目里,武将的哇呀呀吼声能穿透三里地,花旦的哎嗨哟拖腔如风中芦花。
扽腔的伴奏堪称古乐博物馆:主奏乐器锡笛用纯锡打造,形似唢呐却音色清亮;四胡比普通二胡多两根弦,能模拟风雨声。2014年,沾化扽腔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,90后传承人李雪梅创新编排《盐圣范仲淹》,让古老声腔焕发新生。
三、梆子声中的江湖岁月
在无棣古城残存的明代戏楼上,斑驳的台柱间似乎还回荡着东路梆子的金戈之声。这种源自山陕梆子的剧种,在滨州落地生根已有三百年。老戏迷张守业说:听梆子得配驴肉火烧,那沙哑的'讴腔'配上粗瓷碗里的烈酒,才是原汁原味的鲁北味。《辕门斩子》里杨家将的悲壮,《两狼山》中呼延赞的豪迈,唱尽了黄河汉子的血性。
滨州戏曲版图上,还有阳信渔鼓戏的渔家号子,惠民胡集书会的说唱绝技。这些散落民间的艺术瑰宝,正通过戏曲进校园非遗传承人培养重获生机。在滨州文化馆的传习所里,00后学员王梦瑶苦练甩水袖:爷爷说戏比天大,我想让更多人听到滨州的声音。
夜幕下的滨州,文化广场的戏台灯火通明。当吕剧的婉转、扽腔的激越、梆子的豪迈次第响起,这些承载着黄河儿女集体记忆的声腔,正在新时代的春风里,续写着属于滨州的梨园传奇。戏台上的悲欢离合,终将化作文化基因,在一代代滨州人的血脉中流淌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