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古韵:黄河岸边的戏曲密码

滨州古韵:黄河岸边的戏曲密码

黄河水裹挟着泥沙奔流到海,在山东北部的冲积平原上孕育出千年古城滨州。这座被黄河文明浸润的城市,不仅以兵圣故里闻名,更在历史长河中滋养出独特的戏曲文化。走进滨州的街巷村落,那些穿越时空的唱腔,正娓娓道来这片土地的传奇。

一、梆子声里的黄河气魄

咸丰年间,当河北梆子艺人张久成带着戏班南下谋生时,他或许不曾想到,自己会成为滨州东路梆子的开山祖师。黄河岸边的渔民将粗犷的船工号子融入梆子唱腔,形成了一唱三叹的独特韵味。老艺人们至今记得,清末民初时惠民县火把李村的戏台前,观众挤得水泄不通,台上的《全忠孝》唱到悲切处,台下农妇们的眼泪能打湿衣襟。

东路梆子的武戏堪称绝技。《反潼关》中的窜椅子特技,演员需在方寸之间完成十八个高难度动作,这种融合武术与戏曲的表演,正是当年黄河船工与码头工人尚武精神的写照。老艺人王兰田八十高龄时仍能耍弄九节鞭,银光闪动间仿佛重现当年江湖。

二、渔鼓声中的微山湖往事

在沾化下洼镇的渔村,至今流传着渔鼓戏祖师爷张居仁的传说。这位明末落第秀才,将道情曲牌与渔民劳作场景结合,创造了水上清音。渔家姑娘出嫁时唱的《张郎休妻》,用芦苇制成的渔鼓轻轻敲击,和着浪涛声在湖面飘荡,竟引得鱼群跃出水面。

渔鼓戏的伴奏乐器别具匠心。三尺长的竹制渔鼓,蒙上晒干的河豚鱼皮,敲击时能发出浑厚低音。老艺人张明森曾用这种特制渔鼓,在1957年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技惊四座。如今在沾化冬枣节上,仍能听到这穿越六百年的水乡韵律。

三、哈哈腔里的市井百态

滨州老城的茶馆里,时而飘出阵阵笑声。这是哈哈腔艺人在表演《小姑贤》,夸张的肢体动作配上诙谐的滨州方言,总能逗得茶客喷饭。这种源自乞巧歌的民间小戏,将生活琐事编成唱段,卖豆腐的梆子声、磨剪子的吆喝声都成了天然伴奏。

在滨城区市东街道,76岁的传承人王桂珍仍坚持授徒。她独创的气声颤音唱法,能将《锔大缸》中的人物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。每逢庙会,她的徒弟们用自行车载着简易戏台走街串巷,让这门草根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。

夜幕降临,滨州古城的戏台再次亮起灯火。当90后非遗传承人李伟带着混合了电子乐器的渔鼓戏登场时,台下举着手机录像的年轻人与摇着蒲扇的老人相视而笑。这些流淌着黄河基因的戏曲,正如生生不息的河水,在古老与创新的碰撞中奔涌向前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