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非遗戏曲集会:老城戏台搭在烟火深处
滨州非遗戏曲集会:老城戏台搭在烟火深处
站在滨城区文化中心广场的百年古槐下,我手里的油旋儿刚咬出个缺口,忽听得一阵脆生生的柳子戏唱腔破空而来。顺着声音望去,大红灯笼下几位老艺人正勾着油彩脸,把东路梆子的《穆柯寨》唱得满场叫好。这里就是滨州非遗戏曲集会的核心场域,每年农历三月三,三十余种地方戏种在此地次第开锣,让千年老城的街巷化作流动的戏台。
一、老城肌理里的非遗剧场
滨州非遗戏曲集会的主场设在滨城区文化中心广场,这个承载着明清商帮记忆的露天剧场,被当地人称作戏窝子。广场西侧的百年老茶馆至今保持着长条板凳、铜嘴大茶壶的旧制,东头的非遗工坊里,滨州剪纸戏偶传承人正用刻刀在红纸上雕琢着《白蛇传》的皮影人物。
从渤海七路拐进蒲湖公园北门,沿着青石板路前行三百米,能看到三座朱漆斑驳的古戏台。这三座分别建于乾隆、道光和民国时期的戏台,在集会期间将轮番上演吕剧、渔鼓戏与扽腔。特别是扽腔《墙头记》,老艺人们用丹田气顶出的夯腔,能让观众席的八仙桌都跟着震颤。
二、藏在市井里的戏曲密码
在滨州宾馆后巷的早市,常能遇见挎着二胡遛弯的琴师张老爷子。他总爱在豆腐摊前驻足,用琴弓敲着竹板唱两句扽腔小调:豆腐白,卤水点,戏文里藏着老祖先...这些即兴的民间表演,构成了非遗戏曲最鲜活的传承现场。黄五渤六路口的香油坊里,老板王师傅是东路梆子市级传承人,他的绝活是边磨香油边唱《王定保借当》,芝麻香混着戏韵在胡同里飘散。
集会期间最动人的场景,要数傍晚时分的万家灯火戏。沿街商户纷纷支起自家门板当临时看台,主妇们端着和面盆倚在门前听戏,孩子们举着棉花糖在人群里穿梭。当《姊妹易嫁》的唢呐声响起时,整条街巷的灯火次第点亮,恍如一条游动的金龙。
三、幕后的时光守护者
在滨城区非遗保护中心的档案室里,79岁的吕剧老艺人李凤梧正在修复光绪年间的戏本。泛黄的宣纸上,正月里来正月正,白马银枪小罗成的唱词旁,密密麻麻标注着已经失传的锣鼓经。这些用朱砂笔记下的嘛簧飞板符号,正在被数字化保存。
集会开幕前夜的戏箱启封仪式最是神秘。在沾化区渔鼓戏传习所,传承人用特制铜钥匙打开樟木戏箱时,海盐气息扑面而来——箱底铺着从渤海湾取来的细沙,百年来守护着鱼皮鼓的湿度。年轻学员需行三叩九拜之礼,才能触摸那些传了七代人的渔鼓道具。
暮色四合时,老西门城墙根下的扽腔班子开始喊嗓。七旬老生王守义带着徒弟们面朝黄河故道,用夯腔与浪涛声较劲。沙哑的唱腔混着水汽在城砖上洇开,恰似戏文里唱的黄河水倒卷着戏文流。这般鲜活的文化图景,或许就是非遗戏曲在当代最好的安身之所。当您循着戏韵踏入这些街巷时,记得在茶摊要碗枣木茶,让那混着戏味的茶香,带您读懂这座城的文化基因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