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寻滨州戏曲教育:家门口的梨园传承
【探寻滨州戏曲教育:家门口的梨园传承】
滨州哪里能学戏曲?最近在本地论坛上看到不少年轻人发帖询问。作为土生土长的滨州人,今天就带大家挖挖这座鲁北小城的戏曲教育现状。
要说正儿八经的戏曲学院,滨州目前确实没有独立建制的高等院校。但别急着失望,咱们滨州人学戏的门路可不少。去年滨州大剧院落成时,我亲眼见过惠民县东路梆子剧团的演员们带妆彩排,那些年轻人个个身手了得。细打听才知道,他们大多是从市里的几个传承基地培养出来的。
要说最成系统的,当属滨州职业学院的艺术学院。他们和山东省吕剧院合作开设了非遗传承班,专门培养地方戏曲人才。去年招生季我去探访过,排练厅里吊嗓子的学生把玻璃窗震得嗡嗡响。教身段的张老师是沾化渔鼓戏的第六代传人,看他给新生纠正云手时,连手指尖的角度都要较真。
民间传承也没闲着。博兴县吕艺镇的高占英老艺人家里常年开着免费戏班,十里八乡的娃娃放了学就往他家院子跑。老人总爱念叨:现在年轻人学戏不图吃饭,能传个火种就是功德。这话听着心酸,但上周在文化馆见到他们排演的儿童版《姊妹易嫁》,孩子们举手投足间还真有那个味儿。
惠民县文化馆每月第三个周六的戏曲公益课场场爆满。记得有次遇到个开网约车的大哥来学老生唱腔,他说现在接单都哼着《墙头记》选段,乘客听得入迷还给打赏。这种市井里的戏曲热情,倒是比正经科班更接地气。
滨城区实验小学的戏曲社团这两年出了名,孩子们穿着改良戏服跳课间操的视频在抖音上火过一阵。校长王春燕跟我说,现在家长送孩子学戏不全为考学,主要是培养精气神。有个四年级小姑娘学了两年五音戏,去年在省里比赛拿了银奖,现在走路都带着台步。
要说最系统的培训,还得数市吕剧团和沾化区联合办的戏曲苗圃计划。他们每年暑假面向12-18岁青少年招生,考核严格程度不亚于艺考。去年入选的阳信姑娘李晓雯告诉我,集训期间每天五点起来练早功,三个月瘦了八斤,但能把《李二嫂改嫁》整本唱下来。
滨州的戏曲教育就像黄河故道的柳编,看着不显眼,内里自有传承的巧劲。没有气派的教学楼,倒有晒得黝黑的老师在树荫下教身段;没有学位证书,但有田间地头的草台班子在续写传奇。想学戏的朋友不妨多往乡镇文化站转转,说不定转角就能遇见授业的师父。
(文中涉及人物均为化名)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