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人学戏曲的秘密基地:这五个地方藏着最正宗的鲁韵芳华
滨州人学戏曲的秘密基地:这五个地方藏着最正宗的鲁韵芳华
在滨州街头巷尾的茶馆里,总能看到几位白发老人手持三弦,闭目哼唱着吕剧的经典唱段。这份流淌在血脉里的戏曲基因,正在这座城市悄然复苏。想要触摸最地道的山东戏曲文化?这五个鲜为人知的学习宝地值得收藏。
一、专业学府里的科班传承
滨州戏曲艺术学校的老戏楼里,每周三下午都会传出悠扬的坠琴声。这里不仅是山东戏曲人才的摇篮,更藏着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——78岁的吕剧名家张玉芳。她的张派唱腔教学保留着最原始的胶东调,学生们在这里要经历三年唱念做打的严格训练,连一个兰花指都要对着镜子练上百遍。
市少年宫的少儿戏曲班则充满童趣。7岁的小学员王雨萌能完整演绎《姊妹易嫁》选段,她说最喜欢扮上戏装时老师给点眉心的朱砂痣。这里采用以戏带功教学法,孩子们在排演《小姑贤》等经典折子戏中自然掌握基本功。
二、市井深处的活态传承
渤海七路的吕韵茶社每周五晚都坐满票友。老板李建军原是滨州吕剧团琴师,现在他的茶社成了民间传习所。这里不设固定课程,老艺人们喝着大碗茶即兴教学,一段《借年》的拖腔能拆解出三种不同唱法。最近他们还创新了戏曲快闪,带着学员在中海天地桥上来段《李二嫂改嫁》的清唱。
鲁北吕剧团的后台比前台更有看头。学员可以跟着道具师傅学画脸谱,老服装师会教你如何用三根簪子固定头饰。团长王爱国说:我们团的学员要先跑半年龙套,在侧幕条看戏比在课堂学戏更涨功夫。
三、社区里的戏曲新生态
彭李街道的吕剧星期三已成品牌活动。68岁的刘美兰阿姨带着孙子来学戏,她创作的抗疫吕剧《楼长》还在社区春晚演出了。这里独创1+1教学:专业老师教唱腔,社区票友教方言吐字,让阳春白雪的戏曲接了地气。
市文化馆的数字资源库藏着宝贝。扫码就能看到1953年老艺人王永泉的《王定保借当》全本录像,AI修复技术让模糊的画面重现当年风采。线上直播课更邀请到省吕剧院的名家拆解《墙头记》的表演精髓。
学戏不是简单的模仿,而是在老腔老调里找到自己的声音。滨州人学戏的幸福,在于推开任何一扇门都能遇见正在发生的故事——可能是文化馆里年轻人改编的戏曲RAP,也可能是老街深处八旬老人传授的濒失曲牌。这些散落在城市各处的戏曲火种,正等待着新的传灯人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