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老艺人:这些戏再不唱年轻人就听不到了

滨州老艺人:这些戏再不唱年轻人就听不到了

在滨州沾化区冯家镇,83岁的王保三每天清晨都要擦拭那把祖传的渔鼓。油亮的竹筒上,深浅不一的划痕记录着七十载的舞台岁月。当年在渔船上唱《三打白骨精》,浪头打得船直晃,手里的鼓槌却不敢停。老人摩挲着鼓面上的裂纹,皱纹里藏着说不尽的故事。这些正在消逝的渔鼓声,只是滨州戏曲版图中的一角。

一、黄河水滋养的戏曲基因

滨州戏曲的根脉深扎在黄河泥沙里。元末明初,山西洪洞移民带来的梆子腔与当地渔歌相遇,在沾化盐碱地上开出扽腔的野花。清光绪年间,阳信县的戏班把拉魂腔唱进了紫禁城,乾隆皇帝听得入神,朱笔批下余音绕梁四字。这些交融与碰撞,在渤海湾咸涩的海风中酝酿出独特的韵律。

利津县的古戏台至今留有嘉庆年间的楹联:三五步走遍天下,六七人百万雄兵。老辈人说,当年运河码头昼夜不歇,南来北往的戏班在渡口相遇,河北梆子的高亢与山东琴书的婉转竟能奇妙相和。这种包容性让滨州戏曲形成了刚柔相济的独特气质。

在无棣县车王镇,至今保留着戏窝子的别称。当地谚语说七岁孩童会唱戏,八十老翁能登台,逢年过节时,田间地头随时能听见即兴的扽腔对唱。这种深入骨髓的戏曲基因,让滨州成为山东戏曲版图上的明珠。

二、正在消失的戏曲密码

沾化渔鼓戏的浪里翻绝技堪称一绝。演员在模拟渔船颠簸的台板上,既要保持唱腔平稳,又要完成鹞子翻身的高难度动作。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春贞回忆:师父教戏先让徒弟在晃板上站三个月,能站稳了才教唱词。如今掌握这门绝技的艺人不足十人。

阳信扽腔的九腔十八调藏着方言密码。特有的喉颤音模仿黄河浪涛的起伏,方言俚语编织成独特的韵脚体系。老艺人李凤梧能用同一段唱词即兴变换七种曲调,这种活唱技艺却因缺乏系统记录面临失传。

惠民胡集书会的斗戏传统延续了六百年。正月十二这天,各地艺人自发聚会在破庙前,从日升唱到月落,观众用喝彩声决定胜负。83岁的坠琴艺人张广荣说:现在年轻人宁肯刷手机也不愿听书,去年书会只来了三拨人。

三、古老戏曲的现代突围

滨州吕剧院排演的新编历史剧《盐道》,将传统梆子腔与交响乐结合,在省城连演30场场场爆满。导演刘振说:我们用全息投影重现古代盐场场景,年轻观众说像在看历史大片。这种创新让平均年龄28岁的剧团焕发新生。

在博兴县实验小学,孩子们课间操跳的是改编自扽腔的韵律操。音乐老师王雪梅把传统曲牌编成童谣:二月二,龙抬头,俺跟爷爷学扽腔......非遗进校园工程让千年古调有了稚嫩的新声。

沾化冬枣节上的渔鼓戏快闪惊艳游客。演员们身着改良戏服,在枣林间且歌且舞,手机直播吸引数万网友围观。老艺人王保三看着孙子用抖音教渔鼓技法,笑着抹眼泪:这渔鼓声到底还是传下去了。

夜幕降临时分,惠民县曲艺广场亮起灯笼。94岁的西河大鼓传人张金铭带着徒孙们开嗓,混着烧烤摊的烟火气,苍劲的唱腔在霓虹灯影中流淌。这些扎根民间的戏曲就像黄河故道的红荆条,看似枯槁却深藏生机,只要春风一起,就能绽放满枝新绿。或许明天,某个刷着手机的年轻人会被一句特别的拖腔打动,就此推开传统艺术的大门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