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人自己的戏匣子:这份戏曲电台收听指南请收好
滨州人自己的戏匣子:这份戏曲电台收听指南请收好
在滨州的街头巷尾,你总能在晨练的公园角落或傍晚的胡同口,听见收音机里传来的袅袅戏音。这座黄河三角洲上的城市,不仅流淌着渤海湾的咸湿海风,更浸润着百年戏曲的醇厚韵味。如今,当我们习惯用手机刷短视频时,仍有一群老滨州守着他们的戏匣子,在电波中追寻着那份独特的乡音记忆。
一、寻声:滨州戏曲电台的前世今生
滨州戏曲电台的萌芽要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。那时刚成立的惠民地区广播站(滨州前身),每逢周末就会播放吕剧《李二嫂改嫁》的唱片,成为老辈人津津乐道的文化盛宴。1986年建市后,滨州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设戏曲专栏,每天早中晚三个时段准时响起《借年》《小姑贤》等经典唱段。
现在的滨州戏曲广播(FM96.1)已发展成全天候专业戏曲频道。清晨五点,当第一缕阳光爬上蒲湖水面,《梨园晨曲》就带着吕剧老生王永昌的《姊妹易嫁》唤醒城市;午间《戏迷茶馆》里,主持人与票友连线唱和的情景总能逗得听众会心一笑;深夜的《名家名段》则像一壶老酒,让戏迷在崔兰田的豫剧《桃花庵》中品咂人生百味。
二、解码:藏在频率里的戏曲密码
打开收音机调到FM96.1,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滨州味道。这里既有原汁原味的吕剧《墙头记》,也有改编创新的方言戏曲小品。去年重阳节特别策划的《老戏新唱》,把传统吕剧唱腔融入现代养老故事,让不少年轻人直呼原来戏曲这么潮。
俺们这个《戏迷擂台》可不简单,主持人张大姐操着地道的滨州腔介绍,上周65岁的李大爷唱《龙凤面》,抖音直播点击破了十万!确实,这个开办15年的王牌节目早已突破地域限制,成为鲁北地区戏迷的空中会客厅。每逢周三下午,总能听见天南海北的票友通过热线电话隔空对戏。
三、传薪:电波内外的文化接力
在滨城区的文化馆里,75岁的吕剧非遗传承人刘玉芳正手把手教孩子们甩水袖。她总说:电台里的戏是引子,真要传下去还得靠娃娃们。这话不假,戏曲广播与市文旅局合办的小小传承人夏令营,三年间已培养出200多名小戏迷,其中12岁的王梦瑶还获得了全省少儿戏曲大赛金奖。
数字化浪潮中,滨州戏曲电台玩出了新花样。扫码进入滨州戏韵小程序,不仅能回听往期节目,还能在AI唱戏功能里生成自己的戏曲唱段。今年元宵节推出的戏曲地图功能更成爆款,轻轻一点就能找到附近正在唱戏的公园、茶楼。
当暮色笼罩渤海十八路,老城区的收音机依然在咿呀作响。滨州戏曲电台就像一条看不见的丝线,串起散落在时光里的文化珍珠。在这里,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流淌在电波中的活态传承。下次路过新立河桥头,不妨停下脚步听听风中传来的戏文,或许就能听懂这座城的另一种心跳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