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曲活态传承:四百年戏韵里藏着多少文化密码?

滨州戏曲活态传承:四百年戏韵里藏着多少文化密码?

在黄河三角洲腹地,滨州这座千年古城不仅以孙子故里闻名,更蕴藏着令人惊叹的戏曲基因。当城市天际线不断刷新高度,老城戏台传出的悠扬曲调始终在街巷间流转。这里不是简单的非遗名录陈列馆,而是一方戏曲活态传承的沃土,四百年间十余个剧种在此生根发芽,用独特的方式讲述着齐鲁大地的文化传奇。

一、吕剧:黄河口的百年回响

1900年冬月,滨县艺人时殿元用竹篾扎成驴形道具,在琴书《王小赶脚》中首创驴形表演,这个瞬间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节点——吕剧由此诞生。这种脱胎于山东琴书的剧种,以滨州方言为韵白基础,唱腔婉转如黄河九曲,在惠民、博兴一带迅速风靡。

老艺人口中的拴老婆橛子戏道出了吕剧的独特魅力:没有繁复的程式,不靠华丽的戏装,单凭《小姑贤》《借年》等家长里短的剧目,就能让观众在柴米油盐中品出人生况味。滨州吕剧团首创的吕剧交响化改革,让传统坠琴与西洋管弦乐完美融合,这种创新基因从百年前扎纸驴时就已种下。

二、东路梆子:武戏文唱的江湖气韵

滨州沾化区的古戏楼上,至今可见道光年间大梨园班社的题壁。这支源自山陕梆子的声腔,在渤海湾咸涩的海风中酝酿出独特的艺术品格。东路梆子的武戏堪称一绝,《反徐州》《雷振海征北》中的靠旗翻飞,配合立嗓的炸裂高音,将山东大汉的豪迈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
在无棣县车王镇,95岁的张宝庭仍能完整唱出《高平关》的三十六大板。这位省级传承人回忆,早年戏班赶场时,武生们卸了妆扛着刀枪把子徒步百里是常事。这种戏比天大的执着,让东路梆子在影视冲击下依然保持着原始的生命力。

三、扽腔与蛤蟆嗡:草根艺术的生存智慧

阳信县河流镇的田间地头,时而飘来似唱似说的独特曲调,这是扽腔艺人在即兴创作。这个没有固定剧本的剧种,靠九腔十八调的灵活组合,把乡间趣事编成戏文。72岁的王秀兰能根据观众反应随时调整唱词,她手中的四弦琴一响,整个场院都成了戏台。

博兴县乔庄村的古庙会上,蛤蟆嗡戏班正在上演《王小打鸟》。艺人手持特制板胡,运弓时发出酷似蛙鸣的嗡嘎声,这种源自捕蛙人自娱自乐的创新,成就了全国独一份的戏曲配乐。令人称奇的是,这种看似简陋的乐器,竟能模拟出风雨雷电的自然声响。

在滨州,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。惠民县戏曲进校园工程培养出数百名小票友,沾化渔鼓戏新编《老邪上任》登上国家大剧院,阳信扽腔艺人玩起了网络直播。当古老戏韵遇上现代节拍,滨州人用创新诠释着对传统的守护——这里的每一声吟唱都是文化基因的延续,每一次锣鼓响起都在激活历史的回音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