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曲:渤海湾畔的梨园遗珠

滨州戏曲:渤海湾畔的梨园遗珠

渤海之滨的滨州,黄河入海口北岸的这片土地,不仅孕育了兵圣孙武的智慧,更在戏曲艺术领域绽放着独特光芒。当夜幕降临,乡间戏台亮起灯笼,胡琴声起处,总能听到或粗犷或婉转的乡音唱腔。这里不仅有北方戏曲的豪迈,更保留着黄河口渔民独有的艺术表达。

一、黄河水滋养的戏曲基因

滨州戏曲的根基深植于黄河三角洲的泥土之中。清光绪年间的《惠民县志》记载,当地每年正月自初十至二十日,各庄醵金演剧,可见戏曲传统之深厚。商河码头商船往来的喧闹声里,各地戏班在此交汇,孕育出独特的艺术融合。渔民出海前的祈福仪式,农闲时节的社火表演,都为戏曲发展提供了天然土壤。

这片盐碱地上生长的戏曲,带着与生俱来的生命力。老艺人们回忆,上世纪五十年代,滨县(今滨城区)每个公社都有业余剧团,田间地头常能听见扽腔特有的拖腔。沾化渔民在修补渔网的间隙,会即兴敲打渔鼓唱上几段,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艺术碎片,最终凝结成独特的戏曲形式。

二、绽放梨园的四大奇葩

**扽腔**的独特拖腔堪称一绝。这个诞生于滨城区的剧种,因唱腔中频繁使用扽音而得名。其声腔体系承袭明清俗曲,却发展出九腔十八调的复杂结构。经典剧目《王定保借当》中,旦角长达两分钟的拖腔,仿佛黄河水蜿蜒流转,将少女心事娓娓道来。

**渔鼓戏**的道教基因令人着迷。沾化渔鼓戏剧团珍藏的清代手抄本显示,其唱腔源自全真道乐。三尺六寸的渔鼓筒以蟒皮蒙制,敲击时发出浑厚声响,配合枣木简板的清脆节奏,营造出渤海潮音般的独特韵律。《张郎与丁香》中渔翁的唱段,既有仙风道骨,又带着渔民特有的幽默。

**东路梆子**的豪迈唱腔最能体现山东汉子的血性。这个源自山陕梆子的剧种,在滨州演化出更激越的唱法。惠民县老艺人张明奎的立嗓绝技,能连唱七十二句流水板不换气,将《反徐州》中徐达的悲愤演绎得淋漓尽致。其武戏中的对花枪程式,更被专家称为北方武戏活化石。

**滨州京剧**则在传统中开新花。滨州市京剧团改编的《孙武斩姬》,将兵法智慧融入戏曲冲突,创造性地使用水袖阵表现兵法推演。青年演员王艳的程派唱腔,在《锁麟囊》中融入渤海小调元素,让传统剧目焕发新机。

三、戏韵新声的当代传承

非遗保护让古老艺术重获新生。沾化渔鼓戏入选国家级非遗后,老艺人王春贞带着徒弟走遍渔村,收集散佚唱腔。滨城区建立的扽腔传习所,用现代记谱法整理出28种基本曲牌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00后学员张子涵将扽腔元素融入流行音乐,创作出点击量超百万的《黄河口情歌》。

民间剧团在创新中寻找出路。阳信县东路梆子剧团推出的沉浸式实景剧《大洼往事》,把舞台搬到黄河故道,观众跟着演员在芦苇荡中移步换景。博兴县扽腔剧团开发的戏曲盲盒,将脸谱彩绘与短视频结合,让年轻人在互动中感受传统魅力。

夜幕下的滨州,惠民县魏集古村落的戏台又亮起了灯光。76岁的扽腔传承人李守德正在为年轻人勾脸,渔鼓戏的梆子声穿透渤海湾的薄雾。这些扎根乡土的戏曲形式,正如黄河口的红柳,在盐碱地上绽放出倔强而绚丽的花朵。当年轻演员接过祖辈的戏服,他们传承的不仅是唱腔身段,更是黄河儿女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