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曲联唱:乡音绕梁处,且看这方水土的梨园风华
滨州戏曲联唱:乡音绕梁处,且看这方水土的梨园风华
在黄河三角洲的臂弯里,滨州这座千年古城正悄然上演着一场不落幕的梨园盛会。当暮色四合,文化广场的霓虹亮起,总有三五成群的票友循着悠扬的胡琴声聚拢而来。这里没有金碧辉煌的剧院,却有着最接地气的戏曲盛宴,十几个扎根民间的戏曲团体,用乡音俚语编织着属于滨州人的精神家园。
一、老戏班的薪火相传
在滨城区曲艺家协会的档案室里,泛黄的戏折子记录着1952年滨州吕剧团的诞生。当年从济南学艺归来的老艺人王茂亭,带着半旧的戏箱走遍惠民地区的田间地头。那些在麦场上支起的戏台,用草绳绑着的汽灯,还有乡亲们挎着竹篮送来的热乎馒头,构成了滨州戏曲最朴素的底色。
博兴县扽腔剧团至今保留着活化石般的唱腔,这种发源于黄河号子的独特曲调,在第五代传人张立新的打磨下焕发新生。去年改编的现代戏《黄河人家》,将传统九腔十八调与现代交响乐巧妙融合,在省非遗展演中一举摘得金牡丹奖。
沾化渔鼓戏传习所的清晨总是从咚咚的渔鼓声开始。73岁的非遗传承人李守白坚持口传心授,带着年轻学员在徒骇河畔练功。他们独创的水上戏台每年端午在湿地公园亮相,演员们乘着木船且歌且行,让百年古韵在碧波间流转。
二、新梨园的破茧蝶变
在万达广场三楼的梨园新韵小剧场,90后班主赵晓薇正在调试全息投影设备。这个由大学生创业团队打造的戏曲空间,将AI换脸技术融入传统折子戏,观众扫码即可体验数字扮相。上周的《智取威虎山》VR版,让年轻观众直呼原来戏曲可以这么潮。
惠民县胡集书会的云端擂台已连续举办三届,来自京津冀鲁的132个曲艺团体在线比拼。通过5G直播技术,滨州琴书《老杨家的喜事》创下单场83万点击量。线下书场则化身沉浸式茶馆,观众可以穿着戏服参与剧情互动。
阳信县牛骨数来宝剧团把当地畜牧产业写进唱词,在牛骨制成的特色乐器伴奏下,一段《牛县牛事》唱火了抖音平台。团长刘长河笑称:我们给每头冠军牛都写了专属唱段,养殖户抢着请我们去录视频。
三、联唱团的共荣之道
每年冬至的黄河戏曲大会堪称滨州梨园界的奥斯卡。京剧、吕剧、扽腔、渔鼓戏等12个剧种同台竞技,老中青三代演员接力演出。去年新增的流派反串环节,让京剧青衣唱起了山东快书,渔鼓戏老生秀起了Rap念白,碰撞出令人捧腹的艺术火花。
在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非遗工坊里,戏曲元素正在跨界生长。魏氏庄园主题的戏曲盲盒、以吕剧脸谱为灵感的文创雪糕、融入渔鼓纹样的汉服设计,让传统艺术变身时尚符号。文化馆推出的戏曲体验护照,集齐8个剧社印章可兑换限量版戏票。
老年大学的戏曲慕课平台已培养出3700名银发票友,他们组建的老有所艺巡演团走遍136个社区。在杨柳雪镇敬老院的慰问演出中,82岁的王奶奶坐着轮椅登台,一段《穆桂英挂帅》赢得满堂喝彩,她说:唱了六十年的戏,没想到老了还能当明星。
当晨曦染红黄河水面,滨州大地的戏韵仍在流淌。从耄耋老人到垂髫稚子,从田间地头到现代剧场,这些深深扎根于泥土的戏曲团体,正用最鲜活的方式讲述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。或许在不远的将来,某个寻常巷陌响起的梆子声里,就藏着中国戏曲涅槃重生的密码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