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水梨园绽芳华:记吕剧演员宣婧婧的艺术人生

滨水梨园绽芳华:记吕剧演员宣婧婧的艺术人生

在滨州吕剧团的排练厅里,总能看到一个纤瘦的身影最早出现在晨光中。宣婧婧对着镜子反复揣摩着《李二嫂改嫁》的台步,水袖翻飞间,仿佛将二十载光阴都织进了这方寸舞台。这个从黄河岸边走出来的姑娘,正用她清亮的嗓音和细腻的表演,在戏曲艺术的星河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。

一、梨园新苗初长成

1988年寒露时节,宣婧婧出生在滨城区沙河街道的一个普通农家。父亲是村剧团的板胡手,每逢农闲便在晒谷场上拉起悠扬的弦音。五岁的小婧婧总爱趴在后台的幕布后,看那些穿着彩衣的演员在煤油灯下变换着悲欢离合。十二岁那年,她揣着母亲缝制的蓝布书包,步行二十里路到县城报考戏曲学校,途中磨破的布鞋里渗出血迹,却浇不灭眼中跳跃的渴望。

在戏曲学校的七年,这个倔强的姑娘创造了多项记录:每天清晨五点雷打不动的晨功,练功服总是被汗水浸透三层;为掌握甩发绝技,她将长发系在房梁上反复练习,青丝不知扯落多少;学《姊妹易嫁》时,为揣摩人物心理,她连续三个月到养老院为孤寡老人唱戏。2007年毕业汇报演出,她主演的《龙凤面》让台下老艺术家们热泪盈眶。

二、舞台淬炼终成器

进入滨州吕剧团后,宣婧婧迎来职业生涯的转折点。2009年排演新编历史剧《盐都遗梦》时,她主动请缨饰演性格复杂的盐商之女。为还原人物神韵,她查阅三十万字史料,拜访老盐工二十余人,甚至亲手熬制海盐体验劳作。剧中那段长达15分钟的盐场咏叹调,将吕剧[四平调]与[二板]完美融合,成为新时期吕剧改革的经典唱段。

2015年赴台湾文化交流演出时,面对突发的高烧和失声危机,宣婧婧在后台用银针刺穴保持清醒。当她完整呈现《小姑贤》全本时,台北戏曲学院的教授感叹:这哪里是演出,分明是用生命在燃烧艺术。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敬业精神,让她先后获得泰山文艺奖、牡丹奖等殊荣。

三、守正创新传薪火

在短视频平台,宣婧婧的账号婧说吕剧拥有30万粉丝。她将传统唱段改编成戏曲健身操,用年轻人喜欢的说唱形式讲解吕剧历史。疫情期间发起的云端戏台直播,单场观众突破50万人次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她连续十年资助乡村戏班,捐赠戏服200余套,培养基层戏曲骨干130余人。

2023年春,宣婧婧带着新编儿童吕剧《黄河小卫士》走进山区小学。当看到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学唱二月里来好春光时,她眼含热泪:戏曲的种子正在发芽,这就是我坚持的意义。这个从黄河滩走出来的姑娘,正用新时代的方式,让百年吕剧焕发新的生机。

如今走进滨州戏曲博物馆,宣婧婧工作室的牌匾在展馆中熠熠生辉。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她获得的各种奖杯,旁边却静静躺着一双磨破的练功鞋和褪色的戏票存根。这或许正是艺术的真谛——在时光的褶皱里,总有人用热爱编织着永恒的星光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