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新声代:滨州戏曲教育地图探秘

梨园新声代:滨州戏曲教育地图探秘

在鲁北平原的沃土上,滨州的戏曲文脉如黄河水般绵延不绝。这座曾孕育吕剧母体扽腔的城市,如今正通过专业化戏曲教育,为传统艺术注入新活力。让我们走进滨州的戏曲学府,聆听新时代的梨园故事。

一、专业学府:戏曲传承的摇篮

滨州戏曲学校作为市级重点艺术中专,自1985年建校以来始终坚守以戏育人的办学理念。校园内青砖灰瓦的仿古教学楼与现代化练功房相映成趣,清晨的喊嗓声与傍晚的弦索声交织成独特的校园韵律。

该校设有戏曲表演(吕剧方向)、戏曲伴奏、舞台美术三大核心专业,形成唱念做打全科培养体系。特色课程《方言韵白训练》将滨州方言的九声调值与戏曲道白巧妙结合,独创的三腔共鸣训练法让学生的嗓音更具穿透力。

三十八载春华秋实,这里走出了二十余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。2019级学生排演的吕剧《姊妹易嫁》摘得小梅花金奖,毕业生张明宇主演的新编历史剧《范仲淹》更是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。

二、多元培养: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

在滨州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,戏曲教育正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。全息投影剧场里,学生操作着动作捕捉系统,将传统身段转化为数字动画;智能练声房通过声纹分析,为每个学生定制练声方案。

戏曲+创新课程体系令人耳目一新:戏曲编导班开设新媒体运营课,舞台美术专业增设3D建模课程,音乐伴奏方向引入电子合成器教学。去年毕业的刘雨欣团队,将吕剧唱腔融入电子音乐制作的《古韵新声》专辑网络播放量突破千万。

校企合作项目成效显著,与山东吕剧院共建的名家工作室实行双导师制,与滨州大剧院合作的周末剧场让学生直面观众。毕业生李倩云直言:在真实舞台摸爬滚打三个月,胜过教室三年。

三、文化生态:戏曲沃土的深层滋养

滨州戏曲的繁荣离不开深厚的群众基础。城乡87个庄户剧团、213处戏曲文化广场构成天然实训基地。每年暑假的百团巡演,戏曲专业学生跟随民间剧团走乡串镇,在田间地头锤炼技艺。

非遗传承人带徒工程成效斐然,吕剧省级传承人王秀英每周三进校园授课,她独创的情景式教学法将老戏台的故事搬进课堂。看着孩子们把《王小赶脚》演得活灵活现,就像看见六十年前的我。老人欣慰地说。

从幼儿园戏曲韵律操到老年大学戏迷班,滨州构建起全龄段戏曲教育网络。这种全民参与的文化生态,让戏曲教育突破校园围墙,真正融入城市血脉。

站在渤海之滨眺望,滨州的戏曲教育正如春潮涌动。从专业院校的系统培养到民间土壤的天然滋养,从传统技艺的坚守到现代语汇的创新,这座城市的戏曲传承故事,正在续写新的华章。当年轻学子们描眉画眼登上舞台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,更是一个城市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