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曲学校班级设置全解析:从娃娃腿到专业演员的成长路径
滨州戏曲学校班级设置全解析:从娃娃腿到专业演员的成长路径
(开头从生活场景切入)
妈,我想学那个甩水袖的!去年夏天,表妹在滨州大剧院看完少儿戏曲专场后,拉着舅妈衣角不撒手。如今她已在滨州戏曲学校学了整一年,从零基础到能完整唱下吕剧《姊妹易嫁》选段,这所藏在渤海湾畔的戏曲摇篮到底藏着哪些门道?跟着我实地探访后发现,这里的班级设置远比想象中丰富。
【幼苗班:6-12岁孩子的戏曲启蒙】
每周六上午的戏曲体验课最是热闹。二十几个小不点跟着老师比划兰花指,稚嫩的唱腔混着欢笑声在排练厅回荡。这里的启蒙教育颇有讲究——形体训练从水袖功学到刀马旦基本功,声乐课把传统唱腔改编成童谣,连文化课都穿插着戏曲故事。教务主任王老师透露秘诀:先让孩子们觉得好玩,那些童子功自然就练成了。
【专业定向班:13岁起的分水岭】
穿过挂满历年毕业照的走廊,二楼的练功房传来密集的鼓点声。这里实行双轨制培养:表演方向每天雷打不动6小时毯子功,唱腔课细分生旦净丑行当;伴奏班的学生则要精通至少三种民族乐器。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新增的非遗传承班,专门教授渤海大鼓、沾化渔鼓戏等濒危剧种,去年有3名学生凭此获得省级非遗传承人资格。
【特色进修班:打破年龄界限】
三楼教室总在周末迎来特殊学员——有退休干部来学老生唱腔,有幼儿园老师组团进修戏曲身段教学法。最火爆的当属暑期戏曲化妆大师班,从贴片子到梳大头,短短十天就能让零基础学员完成整套京剧妆造。负责招生的李老师笑着说:上次有位新郎官特意来学,说是要在婚礼上给新娘画个古典花钿妆。
【社团实践班:舞台见真章】
夜幕降临时,小剧场总是灯火通明。学校与本地8个民间剧团建立合作,高年级学生要定期参与惠民演出。上周的戏曲进社区活动中,大三学生陈晓燕带着她辅导的少儿班学员同台演出,谢幕时孩子们齐声喊师姐好棒的场景,让台下不少家长湿了眼眶。
(结尾引发共鸣)
看着表妹在结课汇报演出中像模像样地走圆场,忽然想起戏曲学校门口那块斑驳的牌匾——戏以人传,人以戏养。这里的每个班级都像是一折折戏码,有人刚刚开锣,有人渐入佳境,共同谱写着渤海湾畔的梨园新韵。或许下回来访时,我们能在某个特色班里,遇见正在偷师学艺的你?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