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深处有清音:记滨州吕剧演员宣鲁婧
梨园深处有清音:记滨州吕剧演员宣鲁婧
暮色中的惠民县文化广场,总有三五戏迷守着最前排的木凳。当铿锵的坠琴声划破夜色,台前水袖翻飞间,那双顾盼生辉的丹凤眼便教人移不开视线——这正是滨州吕剧名角宣鲁婧的舞台时刻。这位扎根鲁北沃土三十余载的戏曲演员,用生命丈量着传统戏曲的温度。
一、泥土里长出的戏苗子
1985年出生的宣鲁婧,骨子里淌着黄河故道的韵律。惠民县胡集镇那个飘着槐花香的小村庄,是她戏曲启蒙的天然课堂。七岁那年,村里来了县剧团的流动舞台车,她挤在人缝里踮着脚看完整场《姊妹易嫁》,散场时才发现布鞋被踩掉了一只。
县艺校老师至今记得1997年那个扎羊角辫的姑娘:别的孩子压腿疼得直哭,她却咬着嘴唇把额头抵到脚尖。冬练三九,她在结了薄冰的河边吊嗓子,呵出的白气裹着《小姑贤》的唱词,惊飞芦苇丛里的野鸭。这种近乎执拗的刻苦,让十五岁的宣鲁婧在滨州青年戏曲大赛中崭露头角。
二、戏比天大的守艺人
2003年进入滨州市吕剧团后,宣鲁婧在后台道具箱上贴了张字条:戏是细瓷碗,要捧住。为塑造《李二嫂改嫁》中的年轻寡妇,她连续三个月泡在阳信县采风,跟着老妇人学纳鞋底,手指被麻绳勒出道道血痕。这出戏在省城汇演时,观众席有位老太太颤巍巍上台,把珍藏六十年的银簪子别在她发间。
面对影视行业的高薪邀约,她总是笑着婉拒:吕剧的韵味在剧场的热乎气里。2016年寒冬在沾化下乡演出,她高烧39度仍坚持登台,唱到数九寒天北风起时,台下老戏迷的泪水和着雪花簌簌而落。
三、新枝发处有春声
在抖音直播间,宣鲁婧别出心裁地将吕剧唱腔融入现代民谣。那场改编版《墙头记》直播,传统四平调遇上电子音乐,竟收获百万点赞。有年轻观众留言:原来吕剧不是爷爷收音机里的老古董!
每周三下午,滨州实验学校的戏曲社团总飘着清亮的童声。宣鲁婧手把手教孩子们耍水袖,把《借年》的唱词编成拍手游戏。要让娃娃们觉得吕剧比网游有意思,她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。去年教师节,学生们用3D打印技术做了个会唱吕剧的机器人送她,乐得她直说这徒儿收的值。
从田间地头到数字云端,宣鲁婧始终相信戏曲的生命力在于流动。当城市剧场的追光灯与乡间舞台的汽灯交替照亮她的身影,这位滨州女儿用三十载光阴诠释着:真正的传统从不是标本,而是永远鲜活的进行时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