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曲:黄河边飘来的百年老腔
滨州戏曲:黄河边飘来的百年老腔
滨州城外的黄河水静静流淌,岸边的老槐树下总有三五老人围坐,一把坠琴、几面渔鼓,悠长的曲调便飘向远方。这座鲁北小城不仅传承着齐鲁文化的厚重,更在戏曲艺术上开出一朵独特的花。当您走进滨州的村村镇镇,会发现这里的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流淌在百姓血脉里的鲜活记忆。
一、黄河泥里长出的老腔调
在博兴县吕艺镇,每逢农历三月初八的龙华寺庙会,必能听到那独特的扽腔。这种源自清代中期的民间小戏,得名于艺人演唱时拽动衣襟的动作。老艺人们说,早年间黄河泛滥后,逃荒百姓用扁担挑着家当,边走边唱即兴编词,扁担两头挂着的柳条筐随着步伐上下颤动,这种韵律感后来就化作了扽腔特有的颤音。
惠民县魏集古村落的四合院里,东路梆子的梆子声能震得房梁落灰。这个被称作山东梆子活化石的剧种,保留着清乾隆年间山陕梆子的原始韵味。老戏迷最得意的是《辕门斩子》里杨延昭那段十三咳,演员要连续变换十三种咳嗽声,把老令公的悲愤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二、渔舟唱晚的别样风情
沾化县下洼镇的渔港码头,至今流传着渔鼓戏的传说。明末清初的渔民们用晒干的河豚皮蒙在竹筒上制成渔鼓,出海时击鼓为号,归来时击鼓相庆。如今《打板桥》这出戏里,演员手持三尺渔鼓,边敲边唱,鼓点时而如浪涌,时而似鱼跃,把海边人家的生活唱成了诗。
在阳信县水落坡镇的庙会上,总能看到哈哈腔艺人的即兴表演。这个源自河北的剧种在滨州落地生根后,融合当地方言形成了东路哈哈腔。最绝的是《小过年》里丑角用鼻子顶灯盏的绝活,灯油不洒、火苗不灭,还能唱完大段唱词,惹得观众捧腹大笑。
三、老戏新唱的传承之路
2015年春天,滨州学院戏曲社的90后学生们把扽腔《孝子桥》搬上了网络直播。传统戏服搭配现代舞美,老唱腔混搭电子乐伴奏,首场直播就吸引了20万观众。年轻演员小刘说:我们不是要改变传统,而是要让老戏能跟年轻人对上频道。
在滨城区市东街道的非遗工坊里,73岁的吕剧传承人王师傅正在教孩子们制作坠琴。他特意把琴筒改小,做成适合儿童把玩的尺寸,先让他们喜欢上乐器的声音,自然就会想学戏。如今滨州已有17所中小学开设戏曲课间操,孩子们课间练习的云手动作,成了校园里最特别的风景。
夜幕降临,沾化冬枣林边的露天戏台又亮起了灯。台上渔鼓声声,台下坐着摇蒲扇的老人、刷手机的年轻人,还有跑来跑去的小娃娃。当《打金枝》的经典唱段响起时,不同年龄的观众竟不约而同跟着哼唱起来。这或许就是滨州戏曲的魅力——它从泥土里长出来,经黄河水滋养,最终长成了百姓心头开不败的花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