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遗韵传古音——滨州戏曲剧种寻踪
梨园遗韵传古音——滨州戏曲剧种寻踪
在鲁北平原的腹地,滨州这座千年古城不仅承载着兵圣孙武的智慧,更孕育着独特的戏曲文化。当暮色笼罩惠民古城的青砖黛瓦时,悠扬的曲调总会穿过雕花窗棂,将时光拉回到那个弦索声声的年代。
一、百年吕韵绽新枝
光绪二十年的春天,广饶琴书艺人时殿元背着三弦走进滨州地界。他在惠民县胡集镇落脚,把坐唱形式的琴书搬上戏台,用竹篾扎成驴形道具,《王小赶脚》的诙谐表演让乡民们耳目一新。这种脱胎于坐腔扬琴的新剧种,因伴奏乐器坠琴的捋弦技法得名捋戏,后雅化为吕剧。
滨州吕剧在传承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格。惠民县吕剧团的老艺人张传海独创云遮月唱法,在《姊妹易嫁》中将角色的矛盾心理演绎得淋漓尽致。沾化渔鼓戏与吕剧的融合,更催生出《打枣》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剧目。如今在滨州文化馆,每周四的吕剧票友会座无虚席,年轻演员用抖音传播经典唱段,让百年吕韵焕发新生。
二、古调新声话扽腔
在阳信县河流镇,83岁的扽腔传承人王洪田仍能完整唱出《王定保借当》的七十二个曲牌。这种起源于元杂剧的古老声腔,因演唱时气息顿挫而得名。其独特的一宫到底唱法,要求演员用真声完成两个八度的跨越,在《三宝山》中展现将士出征的悲壮时尤为震撼。
2010年深秋,考古人员在无棣县海丰塔地宫发现明代万历年间的手抄剧本,其中《白兔记》的工尺谱印证了扽腔与昆曲的渊源。如今阳信县非遗中心将扽腔融入校园课间操,孩子们边跳边唱八月里桂花香的稚嫩童声,让600年的古调有了青春模样。
三、遗珠拾粹探幽微
在滨城区的老街巷间,偶尔还能听到铿锵的东路梆子。这种脱胎于山陕梆子的剧种,保留着原始的吼戏特征,惠民县老艺人张守诚的炸音绝技,能在露天场子把声音送到三里之外。沾化渔鼓戏则带着黄河入海口的咸腥气息,艺人用鱼皮蒙制的八角鼓伴奏,演绎《网船会》等渔民故事。
博兴县的董永传说滋养出别具一格的董永戏,七仙女下凡的桥段中融合了杂技叠罗汉。邹平长山镇的蓝关戏,至今保留着宋元南戏《目连救母》的完整套路。这些散落民间的艺术珍珠,正在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重焕光彩——无棣县文化馆用全息技术复原海丰塔古戏台,让观众穿越时空感受戏曲本真。
夜幕下的滨州大剧院灯火通明,年轻演员正在排练新编历史剧《孙子练兵》。舞台两侧的电子屏实时显示方言唱词,乐队里传统坠琴与电子合成器和谐共鸣。这座城市对待戏曲遗产的态度,恰如黄河三角洲的潮水,既恪守着千年不改的河道,又不断吸纳新的支流。当幕布升起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老艺术的当代重生,更是一个城市对文化血脉的深情守望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