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韵:黄河畔飘荡的百年乡音
滨州戏韵:黄河畔飘荡的百年乡音
滨州戏曲的根脉深深扎在黄河故道的泥土里。这座鲁北古城的水陆码头,曾是南北商贾往来的咽喉要道,商船载着天南地北的曲调在此交汇,与当地渔鼓秧歌碰撞出独特的艺术火花。如今走在滨州老城,依然能听见巷陌深处传来的悠长唱腔,那是时光酿就的文化陈酿。
一、扽腔:草台班子的生命律动
清末民初的滨州乡间,每逢农闲时节就会支起简陋的草台。艺人们用牛车搭台,几盏油灯照亮夜空,台下观众或站或坐,随着台上演员的唱念做打而心潮起伏。这就是扽腔最原始的生存状态——没有华丽的戏服,没有复杂的乐器,只有一把坠琴、一副渔鼓,却能唱尽人间百态。
这种源自黄河船工号子的艺术形式,以扽(鲁北方言,意为拉拽)的独特发声方式得名。老艺人们至今记得,当年在惠民县胡集书会上,扽腔艺人王洪儒一段《王定保借当》,把台下上千观众唱得泪眼婆娑。那带着泥土味的悲怆唱腔,能把人的心肝都扽得生疼。
二、东路梆子:武戏文唱的江湖豪情
在滨州沾化冬枣林深处,至今流传着武生翻跟头,枣枝不碰头的传说。这说的正是东路梆子的看家绝活——武戏演员能在挂满冬枣的枝桠间翻腾打斗,却不碰落一颗果实。这种融合了武术功底的表演技艺,让东路梆子在鲁北大地独树一帜。
阳信县牛王堂村的百年古戏楼上,斑驳的梁柱间依稀可见当年名角留下的题字。老戏迷们还记得,1956年惠民地区梆子剧团进京汇演时,武生张继孔在《长坂坡》中的云里翻绝技,让京城观众见识了鲁北汉子的血性。这种刚劲与柔美兼具的艺术品格,正是黄河儿女的精神写照。
三、渔鼓戏:水上人家的生命吟唱
滨州北海新区的渔港码头,至今保留着独特的祭海习俗。当清晨的薄雾笼罩海面,老渔民们会敲响传世百年的羊皮渔鼓,用苍凉的唱腔祈求风调雨顺。这种源自明代卫所军屯的艺术形式,将戍边将士的慷慨与渔家儿女的柔情完美交融。
在无棣县埕口镇,渔鼓戏省级传承人王春贞家中珍藏着祖传的工尺谱。泛黄的宣纸上,用工整的小楷记录着《东游》《西游》等传统剧目。每当月色洒满贝壳堤,老艺人就会带着徒弟们来到海边,对着潮起潮落练习浪里白唱法——那种似吟似叹的独特韵律,是只有喝咸水长大的人才能领悟的生命密码。
如今的滨州戏曲,既保持着原生态的质朴,又在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中焕发新机。惠民县胡集镇每年正月十二的书会,依然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曲艺爱好者;滨州文化馆的戏曲进校园工程,让00后孩子们也能字正腔圆地唱几句扽腔。这些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,正如黄河水般生生不息,在古老的鲁北大地上继续书写着新的传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