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台唱百年:渔鼓声里觅乡音

滨州戏台唱百年:渔鼓声里觅乡音

滨州沾化区文化馆的排练厅里,七旬老人王永昌手持三尺竹筒,指节叩击筒身发出咚咚脆响。这是山东省级非遗沾化渔鼓戏特有的伴奏乐器,筒声与弦乐交织中,演员们正排练新编历史剧《郑板桥治水》。窗外槐花纷落,筒声穿越百年时光,带我们走进滨州戏曲的斑斓世界。

一、渔鼓声动黄河口

沾化渔鼓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,黄河尾闾的渔民们将道教渔鼓简板与当地民歌小调融合,创造出这种独特的说唱艺术。老艺人张明德回忆,上世纪五十年代,沾化村村都有渔鼓班社,农闲时节在晒谷场上支起苇席就是戏台,《湘子出家》《刘公案》这些本子,乡亲们能跟着唱整夜。

这种戏曲最特别处在于以筒代板的伴奏方式。八斤重的竹筒横抱怀中,演奏者以掌击筒、指叩筒,配合月琴、三弦形成九腔十八调。2013年非遗普查时,工作人员在冯家镇发现清代同治年间的渔鼓筒,筒身镌刻渔舟唱晚四字,印证了这项艺术的悠久历史。

二、梆子声里的武韵文风

滨州惠民县的山东梆子剧团档案室里,珍藏着一件清光绪年间的戏服。靛蓝色缎面上金线绣着麒麟,这是当年梆子状元李长秀演《反徐州》时的行头。山东梆子在滨州分为东西两路,东路梆子唱腔高亢,武戏尤为精彩,老辈人形容其武打场面枪花能挽出牡丹样。

在阳信县劳店镇,每年三月三庙会必有梆子戏连演三天。83岁的戏迷陈立本说:小时候看《老羊山》,穆桂英甩翎子功,能把雉鸡翎甩成波浪形。如今惠民县戏曲学校开设梆子班,孩子们练功时仍保持着冬练三九跺台板的传统。

三、古戏新声话传承

在滨城区市东街道非遗体验馆,VR技术让年轻人穿越到民国戏楼。戴上设备就能体验当年名角李玉秋唱《吕洞宾戏牡丹》的盛况,全息投影再现了满堂彩的热闹场景。这种科技与传统结合的方式,让渔鼓戏年轻观众增加了四成。

沾化第二实验小学的戏曲课上,孩子们用渔鼓筒演奏流行歌曲。校长刘伟介绍,他们改编的渔鼓戏版《孤勇者》在短视频平台获得百万点击。而更令人欣喜的是,当地民营剧团海韵渔鼓去年排演的新编戏《盐滩红柳》,在山东省乡村戏剧节斩获金奖。

夜幕降临,滨州影剧院门口电子屏滚动着本周演出信息:周三渔鼓戏《打板桥》,周五梆子戏《墙头记》,周日京剧票友会......这些跃动的字符,恰似黄河故道上的文化密码,诉说着一个城市与戏曲的不解之缘。当白发老者与垂髫小儿同唱一段渔鼓调,我们听见的不仅是旋律的流转,更是文化血脉的搏动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