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曲:黄河北岸的梨园遗珠
滨州戏曲:黄河北岸的梨园遗珠
山东滨州的深巷里传来一声梆子响,老戏迷们便知道是东路梆子要开场了。这座黄河岸边的古城,戏曲血脉在街巷间流淌了三百余年。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滨州的戏曲版图,会发现这里不仅有九腔十八调的活态传承,更上演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梨园新章。
一、梆子声里的黄河魂
东路梆子在滨州落地生根始于清乾隆年间。来自山西的商队不仅带来了货物,更将晋剧的种子撒在鲁北大地。老艺人们至今记得四根弦定乾坤的绝技——主弦、二弦、三弦、四弦各司其职,奏出黄河奔涌般的韵律。在惠民县何坊村,82岁的张守义还能完整唱出《反潼关》的108句唱词,苍劲的嗓音里带着沙哑的金属质感。
这个曾濒临失传的剧种在2010年迎来转机。滨州市戏曲研究院在沾化发现民间剧团同乐班的手抄剧本27部,其中《火焰驹》《金沙滩》等剧目填补了戏曲文献空白。如今惠民县每周末的戏曲茶座里,年轻演员与老票友同台切磋,梆子声里依稀可见当年万人空巷听大戏的盛景。
二、梨园百态竞芳华
吕剧在滨州的发展堪称传奇。1953年,博兴县民间艺人将坐腔扬琴搬上舞台,创造出生活气息浓郁的化妆扬琴戏。在阳信县劳店镇,农民剧团自编的现代吕剧《黄河人家》将方言俚语融入唱腔,讲述滩区迁建故事,让台下观众又哭又笑。这种草根创作模式已被写入山东省非遗保护典型案例。
滨州市京剧团则走出另一条创新之路。他们排演的《孙子兵法》将武戏程式与多媒体结合,在台北演出时引发轰动。更令人称奇的是,这个市级剧团竟培养出3位梅花奖得主。团长李保良常说:京剧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,而是流动的黄河水。
三、光影间的非遗密码
在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沙河街道,73岁的皮影艺人周洪波正在赶制新戏箱。他独创的透骨雕技法让驴皮影人关节活动角度达到270度,做出的《哪吒闹海》影人能完成空翻特技。这些会功夫的皮影跟随文化交流团走遍欧美,法国观众惊叹这是东方魔幻艺术。
非遗传承人王秀兰的作坊里,戏曲元素与现代设计碰撞出奇妙火花。她用蓝印花布制作戏曲人偶,将吕剧《小姑贤》的经典造型变成文创产品。这种非遗+模式让传统戏曲以新形态走进年轻人生活,滨州非遗市集上月售出戏曲主题文创品超2000件。

(建议插入滨州皮影戏表演图片)
当暮色笼罩滨州戏曲大舞台,台前幕后的故事仍在继续。惠民县文化馆的戏曲传承班迎来第36期学员,最小的学员刚满9岁;沾化渔鼓戏新编剧目《枣乡恋歌》正在紧张排练;阳信鼓书院的老艺人们开始尝试网络直播......这些跃动的文化脉搏,正书写着黄河三角洲最生动的梨园传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