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曲:黄河岸边的百年腔韵

**滨州戏曲:黄河岸边的百年腔韵**

滨州,这座依偎在黄河岸边的古城,不仅以农耕文明和盐业历史闻名,更因多元的戏曲文化在齐鲁大地上独放异彩。从热闹的庙会戏台到田间地头的草台班子,滨州的戏曲艺术扎根民间,承载着几代人的乡音与记忆。今天,就让我们走近这片土地上的四大特色剧种,感受它们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
---

**一、吕剧:黄河水浇灌的“家乡戏”**

若要问滨州人最耳熟能详的戏曲,十有八九会提到吕剧。这个发源于黄河三角洲的剧种,早年在滨州被称为“捋戏”——农闲时节,百姓用毛驴驮着简易行头走村串镇,在河滩空地上支起戏台,用方言俚语演绎家长里短。滨州吕剧的唱腔既有胶东的婉转,又带鲁北的豪爽,一出《小姑贤》里婆媳斗法的诙谐对白,一段《李二嫂改嫁》中“四平腔”的百转千回,总能引得台下观众又哭又笑。

如今,滨州市吕剧团仍保持着每年下乡演出200余场的传统。在惠民县胡集镇,每逢正月十二的“灯节书会”,来自山东各地的吕剧艺人齐聚千年古集,露天搭台竞演,锣鼓声能响彻整条青石板老街。

---

**二、东路梆子:武戏里的“硬汉风骨”**

与温婉的吕剧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被称为“山东吼”的东路梆子。清道光年间,山西梆子沿运河传入滨州,与本地语言融合后,形成了高亢激昂的独特唱法。阳信县的老戏迷至今记得,当年名角“铁嗓子”张传海在无棣古城唱《辕门斩子》,一声“杨延景怒冲冠”震得房梁落灰,台下叫好声如雷。

东路梆子的武戏堪称一绝,博兴县乔庄镇的民间剧团仍保留着“耍牙”“喷火”等绝活。演员们头戴二斤重的翎子盔,脚踏三寸高靴,一套“刀花”舞得寒光四射,尽显鲁北汉子的刚烈之气。2019年,沾化渔鼓戏剧团将东路梆子元素融入新编历史剧《盐丁泪》,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
---

**三、扽腔:田间地头的“非遗活化石”**

在滨州西北部的胡集村,隐藏着一个仅存于当地的稀有剧种——扽腔。这个起源于明代的说唱艺术,因演唱时句尾突然“扽”(顿)住而得名。艺人手持渔鼓、简板,用沾化方言即兴编词,唱腔如黄河水般忽急忽缓。2017年,扽腔版《武训讨饭》在央视亮相,那带着泥土味的诙谐唱段让全国观众耳目一新。

更难得的是,扽腔至今保留着“师徒口传心授,无固定剧本”的传统。83岁的传承人王春贞能连续唱三天不重词,从杨家将传奇到计划生育政策,信手拈来皆是文章。如今当地小学开设了扽腔兴趣班,孩子们稚嫩的“嗯哎哟”声,让这项省级非遗有了延续的希望。

---

**四、渔鼓戏:船工号子化戏文**

渤海湾畔的埕口镇,每逢祭海时节总会响起悠长的渔鼓声。起源于清代船工号子的渔鼓戏,以三尺六寸的竹筒蒙上鱼皮为鼓,配以铜钹、云锣,唱腔如海浪般起伏跌宕。无棣县文化馆珍藏的清代戏本《张羽煮海》,讲述渔民与龙女的爱情故事,其中“踏浪调”的拖腔长达两分钟,仿佛要把大海的沧桑都唱尽。

近年来,当地文旅部门将渔鼓戏与赶海节结合,游客不仅能欣赏《龙王赐灯》等传统剧目,还能跟着老艺人学打渔鼓。咸涩的海风混着苍凉的唱腔,构成了渤海湾畔最独特的文化风景线。

---

**戏曲活水润乡愁**

从吕剧的烟火气到渔鼓戏的海腥味,滨州戏曲的每个音符都浸染着黄河泥土的芬芳。这些穿梭于古村码头的身影,不仅是非遗名录上的冰冷文字,更是滨州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。当年轻演员接过祖传的戏服,当手机直播间的点赞刷过泛黄的戏本,这片土地上的百年腔韵,正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新的共鸣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