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曲地图:黄河水滋养的梨园乡音
滨州戏曲地图:黄河水滋养的梨园乡音
在黄河三角洲腹地的滨州城,每当晨雾未散,惠民县胡集书会的曲艺声便穿透薄雾飘向远方。这座被黄河水浸润的古城,在千年时光中孕育出独特的戏曲生态,吕剧的婉转唱腔与东路梆子的铿锵锣鼓交织成独特的文化密码,讲述着鲁北平原上生生不息的民间故事。
一、百年吕韵润乡情
滨州吕剧团排练厅里,年过七旬的吕剧传承人张美娟正指导青年演员《姊妹易嫁》的唱段。这个诞生于清末的剧种,在滨州大地上开出了别样花朵。滨州吕剧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清丽风格,唱腔中糅合了黄河号子的浑厚,道白时带着鲁北方言特有的顿挫感。惠民县吕剧团的保留剧目《借年》,将农家婚俗中的借年礼习俗搬上舞台,粗瓷碗、红盖头等道具都透着泥土的芬芳。
在滨城区市东街道文化站,每周三的吕剧票友会上,退休教师王建国用改良坠琴为票友们伴奏。这把传了三代人的坠琴,琴筒上还留着黄河故道老枣木的年轮纹路。票友们演唱的《李二嫂改嫁》选段,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妇女解放故事唱得荡气回肠。
二、梆声震震传古韵
沾化冬枣成熟的季节,冯家镇大集上总会响起东路梆子的锣鼓声。这种源自山陕梆子的古老剧种,在滨州演化出大腔大调的独特风格。83岁的老艺人李守业仍能完整演唱《反徐州》全本,他示范的立嗓技法,唱到高亢处声震屋瓦,让年轻演员惊叹不已。阳信县文化馆收藏的清代戏箱里,保存着金线刺绣的蟒袍,见证着这个剧种昔日的辉煌。
在无棣县碣石山庙会上,东路梆子剧团正在上演《赵氏孤儿》。演员们踩着二尺高的厚底靴,在临时搭建的土台子上辗转腾挪。台下观众随着剧情起伏发出阵阵喝彩,卖糖葫芦的小贩也驻足观望,传统戏曲的生命力在民间场域中自然流淌。
三、多元剧种共生记
滨州市戏曲博物馆的展柜里,陈列着渔鼓戏特有的竹制渔鼓筒。这种源自道教音乐的稀有剧种,在博兴县支脉河畔的渔村中得以保存。非遗传承人孙长海组建的渔鼓戏剧团,将现代环保题材融入传统曲牌,《护河记》在湖区巡演时引发强烈共鸣。而在邹平长山镇的乡村戏台上,扽腔艺人王秀兰用真假声转换演绎《王定保借当》,这种一人主唱、众人帮腔的表演形式,保留了宋元说唱艺术的活态样本。
在滨州职业学院的戏曲选修课上,00后学生们正在排练融合吕剧元素的实验短剧《黄河少年》。电子音乐与传统坠琴的碰撞,水袖功与街舞的混搭,展现出古老艺术的现代生机。正如滨州戏曲研究所所长马文涛所说:戏曲的传承不是标本封存,而是要让传统基因在当代文化肌体中继续生长。
当暮色笼罩滨州古城,新立河边的戏曲主题公园里,吕剧票友的唱腔与广场舞音乐奇妙共鸣。这些扎根乡土的戏曲形式,如同黄河岸边的红柳,在岁月更迭中不断萌发新枝。从专业剧场到田间地头,从耄耋老人到青春面孔,滨州戏曲正在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传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