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曲地图:这些剧种藏着黄河岸边的故事

**滨州戏曲地图:这些剧种藏着黄河岸边的故事**

提起山东滨州,很多人会想到黄河入海、渤海之滨的壮阔风光,但少有人知,这片土地的戏曲文化同样藏着让人沉醉的“宝藏”。从田间地头的俚曲小调到登上大雅之堂的经典剧目,滨州的戏曲既带着黄河泥沙的粗犷,又融入了齐鲁大地的文脉。若想感受最地道的滨州韵味,不妨从这几种剧种开始——

---

**一、黄河岸边的百年回响:滨州吕剧**

吕剧虽是山东的代表剧种,但滨州人提起它总带着几分骄傲。清末民初,滨州惠民一带的民间艺人将“琴书”与“花鼓”糅合,用当地方言唱家长里短、人情冷暖。滨州吕剧的唱腔尤其婉转,一句“马大宝喝醉了酒”,尾音拖得绵长,像是黄河水在月光下打着旋儿流淌。

滨州吕剧的老戏迷最爱《小姑贤》《借年》这类生活戏,演员一开嗓,台下便有人跟着哼,连词儿都记得比台上清楚。这两年,新编吕剧《黄河人家》把抗洪故事搬上舞台,高亢处用上了梆子的劲头,听得人直拍大腿:“这味儿对了!”

---

**二、吼一嗓子“东路梆子”,震得房梁落土**

若说吕剧是温婉的河水,滨州“东路梆子”就是劈山裂石的惊雷。这剧种早年叫“梆子腔”,演员唱到激昂处,嗓音能冲破露天戏台的油布棚子。老辈人讲,早年间村里唱梆子戏,十里八乡的狗都跟着叫。

滨州阳信县的东路梆子剧团至今保留着绝活——花脸演员能用“炸音”连吼三分钟,唱《辕门斩子》时,台下观众手里的茶碗都被震得嗡嗡响。年轻人或许嫌它“土”,可那些带着铁锈味的唱腔里,藏着的正是黄河滩上庄稼汉的硬骨头。

---

**三、渔鼓戏:龙王庙前唱神仙**

在滨州沾化县的渔村,至今还能见到一种独特的“渔鼓戏”。艺人手持三尺长的竹筒鼓,边敲边唱,调子像海浪般忽高忽低。传说这戏起源于祭海仪式,渔民们用芦苇扎成龙王,围着篝火唱三天三夜,求个风平浪静。

如今渔鼓戏的《张羽煮海》《麻姑献寿》仍带着“仙气儿”,演员甩起水袖时,鼓点密得像雨打船篷。更妙的是唱词里掺着渤海湾的渔家号子,一句“哎嗨哟——”,仿佛能闻到咸腥的海风。

---

**四、胡集书会:八百年的草根舞台**

若想过足戏瘾,必得正月十二去惠民县胡集镇。这个始于元代的曲艺庙会,被当地人称作“庄稼人的狂欢节”。泥腿子刚放下锄头就抹上油彩,柳琴戏、扽腔、木板大鼓在街头“打擂”,唱到兴起时,卖豆腐的摊主扯开嗓子接一句,惹得满街喝彩。

这里没有明星大腕,但老艺人一段《杨家将》的扽腔,能把“金沙滩血战”唱得让人落泪。年轻人挤在人群里举着手机直播,评论区刷屏:“原来滨州戏曲这么野!”

---

**结语**

在滨州听戏,听的不只是曲调,更是黄河冲刷出的悲欢离合。如今这些剧种有的进了非遗名录,有的仍在乡间自生自长。若有机会到滨州,别只顾着看黄河入海——找个小戏台坐下,喝一碗茉莉大方茶,当锣鼓点响起时,你会明白什么叫“戏比天大”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