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曲地图:黄河尾闾藏着多少好声音

滨州戏曲地图:黄河尾闾藏着多少好声音

在黄河入海口北岸的滨州,咸湿的海风裹挟着千年不散的曲韵。这里不仅是兵圣孙武故里,更是一座被低估的戏曲宝库。当渔家号子遇上宫廷雅乐,当田间小调碰撞高亢梆腔,滨州人用最地道的乡音,唱活了黄河三角洲的烟火人间。

一、吕剧:从田间地头唱进中南海

1954年秋夜,北京怀仁堂的雕花木窗里传出悠扬的坠琴声。滨州吕剧团的《李二嫂改嫁》在此上演,周恩来总理带头鼓掌七次。这个诞生于黄河滩区的剧种,用接地气的唱腔完成华丽转身。

吕剧的基因里刻着滨州人的智慧。老艺人们把琴书曲牌拆解重组,创造出四平调二板等新腔。沾化老艺人时克远改良坠琴,让乐器能模拟人声哭笑。在滨城沙洼村,至今保留着盘凳子的独特表演形式——演员围坐说唱,全凭唱功打动观众。

如今的滨州吕剧依然鲜活。沾化渔鼓戏剧团新编的《老邪上任》,把反腐倡廉唱成幽默小调;滨城区文化馆的吕剧微课堂,让小学生也能字正腔圆唱《姊妹易嫁》。在万达广场的戏迷票友会上,90后姑娘王雪用抖音直播吕剧选段,收获百万点赞。

二、渔鼓戏:渤海湾畔的戏曲活化石

2006年深秋,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在沾化渔鼓戏传习所激动不已。他们发现了戏曲史上的活化石——这里保留着元杂剧的锣鼓经,还能看到宋元南戏的副末开场。

这种源自全真教道情的古老艺术,在滨州渔民手中焕发新生。老艺人王兰亭独创渔鼓嘭嘭响,用海螺号模拟浪涛声。沾化冯家镇的渔鼓戏班,至今保持着三行头传统:一个竹渔鼓、两片简板、五件戏服就能唱遍七十二渔村。

非遗传承人王春贞把现代生活揉进传统戏文。他改编的《追龙缸》,用渔鼓调唱响扫黑除恶;新创剧目《海堡人家》里,电子合成器与渔鼓简板奇妙共鸣。在滨海镇渔港码头,渔民们卸完货就会围坐听戏,咸腥的海风里飘着咿呀戏腔。

三、东路梆子:黄河故道上的慷慨悲歌

惠民县桑落墅镇的百年古戏楼上,青砖缝隙里仍嵌着光绪年间的戏单残片。这里曾是山东梆子的重要码头,三分钟不叫好,戏班卷铺盖走人的老规矩,锤炼出滨州梆子独有的火爆劲儿。

东路梆子泰斗张艳霞的弟子李保良,至今记得师傅的绝活:唱《反徐州》能连翻七个虎跳,演《刀劈杨藩》时真刀上阵。在阳信县鼓书院,83岁的老琴师张立成还能演奏十三咳伴奏技法,这种用人声帮腔的古法,整个华北地区仅此一家。

滨州梆子剧团的新编历史剧《范仲淹治水》,把黄河号子融入梆子唱腔。在利津铁门关遗址演出现场,当演员唱到宁鸣而死,不默而生时,台下老治黄工人集体起立喝彩。这种扎根泥土的共鸣,正是滨州戏曲的生命力所在。

夜幕降临,滨州影剧院广场的戏迷角又响起胡琴声。退休教师老张拉起坠琴,外卖小哥亮开嗓子唱吕剧,幼儿园娃娃比划着渔鼓戏身段。在这方黄河与渤海交汇的土地上,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流淌在街巷阡陌间的文化血脉。当海风掠过万亩盐田,带来的不止是咸味,还有穿越时空的曲韵悠长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