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梨园新苗何处寻?探访本地戏曲教育地图
滨州梨园新苗何处寻?探访本地戏曲教育地图
在渤海之滨的戏曲热土上,一杆红缨枪、半卷水袖衣,正悄然编织着梨园新梦。这座黄河三角洲上的文化名城,不仅传承着吕剧的婉转悠扬,更在新时代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戏曲教育生态。
【专业学府育新苗】
滨州艺术学校戏曲科扎根黄河故道三十余载,青砖灰瓦的练功房里,清晨五点就能听见咿——呀——的吊嗓声。这里采用团带班模式,与市吕剧团深度合作,学生每年参与惠民演出超百场。2021级学生李玉婵凭借吕剧《姊妹易嫁》选段,摘得小梅花奖银奖,让滨州戏曲教育首次站上全国领奖台。
【民间传承有新篇】
在渤海七路老茶楼二层的三庆戏苑,每周六晚的少儿戏曲公益课总是座无虚席。75岁的吕剧非遗传承人张培河带着他的小茶壶学员们,用盖碗茶具当道具,教孩子们《王小赶脚》的经典身段。这个由退休票友自发组织的教学点,五年间走出了3名专业院校考生。
【校企联动辟蹊径】
沾化冬枣之乡的枣乡吕韵戏曲工坊开创了非遗+职教新模式。滨州职业学院与本地剧团联办戏曲表演专业,学生在冬枣文化节期间参与实景剧演出,既能拿学分又有演出补贴。去年毕业的12名学生中,8人选择留在本地剧团,成为乡村振兴文艺轻骑兵的中坚力量。
【社区学堂绽芳华】
黄河社区银发戏曲班的结业汇报演出总是热闹非凡。这群平均年龄62岁的学员,跟着专业老师从零起步,两年时间竟能完整演绎《墙头记》全本。班长王大妈笑称:咱们这是老年大学'速成班',现在社区文艺晚会再也不愁没压轴戏了。
从专业院校到田间地头,滨州的戏曲教育版图正在悄然扩张。沾化渔鼓戏传习所、惠民胡集书会培训基地、阳信鼓子秧歌研习社......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戏曲火种,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续写着黄河文化的当代传奇。下次路过街心公园,不妨驻足听听那随风飘来的戏腔,或许就能遇见滨州戏曲的未来之星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