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曲传承:那些守护戏窝子的校园密码

滨州戏曲传承:那些守护戏窝子的校园密码

在渤海湾畔的滨州老城,清晨的薄雾里总会飘来咿咿呀呀的吊嗓声。这座被老辈人称作戏窝子的城市,吕剧的婉转唱腔与快书的热烈鼓点交织在街巷间。要寻访这些传统戏曲的薪火传人,不妨走进滨州几处独特的戏曲教育基地,那里藏着城市最生动的文化基因。

一、梨园新苗的成长沃土

滨州职业学院戏曲表演专业总会在招生季引发热议。这里的练功房永远亮着凌晨五点的灯光,水磨石地面上留着几代学生练功的汗渍。专业带头人张老师是吕剧省级非遗传承人,他独创的三九功训练法让零基础学生三个月就能登台。去年毕业的小李如今已是滨州吕剧团新秀,他说最难忘的是每周三的名角课堂,七八十岁的老艺术家们手把手教他们甩水袖的力道。

在惠民县职教中心,戏曲课程与乡村振兴战略擦出火花。学生们带着自编的吕剧小品《电商进村》走遍23个乡镇,把传统唱腔融入现代故事。校长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全省中职技能大赛金奖证书,证书旁是村民们送的锦旗:戏里戏外都是情。

二、民间传承的活态课堂

博兴县实验小学的课间操别具一格,八百个孩子齐唱吕剧《姊妹易嫁》选段,稚嫩的童声回荡在栽满梨树的校园。这所戏曲特色校用校本课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,数学老师能把圆周率编成西河大鼓,语文课上的《将相和》总要配上京剧念白。家长们发现,孩子们不仅会唱戏,连写作文都多了几分古典韵味。

滨城区文化馆的戏曲公益培训班成了银发族的新天地。每周二上午,二十多位退休阿姨准时聚在排练厅,她们自费订制的戏服整整齐齐挂在更衣室。领队的王阿姨笑称这是夕阳红戏曲社,去年重阳节她们改编的吕剧版《当你老了》让台下子女们泪光闪烁。

三、选择戏曲教育的多维考量

滨州的戏曲教育机构各具特色,家长在选择时不妨多维度考量。公办院校系统性强,但需要一定专业基础;民间机构更灵活,适合兴趣培养。建议实地观摩课堂,重点观察师资的舞台经验与教学方式。值得注意的是,许多机构开始尝试戏曲+模式,比如与短视频创作、文旅项目结合,为学员拓宽发展空间。

在这个数字时代,滨州的戏曲教育者们正用最传统的方式守护文化根脉。当你在老城巷口听见孩童字正腔圆地唱起四月里梨花白,就会明白这些戏曲学府不仅仅是培训机构,更是城市文化基因的孵化器。或许下一个梅花奖得主,此刻正在某间贴着戏曲脸谱的教室里,对着镜子练习第一个云手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