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寻戏:这些地方藏着最地道的戏曲烟火气

滨州寻戏:这些地方藏着最地道的戏曲烟火气

在滨州老城区斑驳的砖墙间,每当暮色四合,总有三两戏迷循着悠扬的胡琴声走向那些泛着暖光的戏台。这座黄河岸边的城市,戏曲的根脉早已深深扎进泥土里。从雕梁画栋的现代剧院到古槐掩映的露天戏台,滨州人用不同的方式延续着对戏曲的痴爱。

一、百年光影里的戏曲印记

滨州大剧院的金色穹顶下,吕剧《李二嫂改嫁》的经典唱段回荡在观众席间。这座坐落在黄河十路的文化地标,前身是1953年建成的滨县人民剧场,曾经容纳过马连良、尚小云等京剧大师的绝唱。老戏迷们至今记得,当年排队买票时,能听见剧场后巷传来演员吊嗓子的声音。

黄河五路的滨城区文化馆藏着更接地气的戏曲故事。每周三下午,二楼排练厅总会准时飘出坠琴与扬琴的和鸣。这里是滨城票友社的大本营,74岁的张大爷带着他的枣木梆子,已经在这里唱了三十年的东路梆子。窗台上摆着的老式保温杯和磨得发亮的曲谱本,默默记录着时光的流转。

二、市井烟火中的流动戏台

蒲园文化广场的东南角,每到周末傍晚就会出现神奇的景象:卖糖葫芦的小贩、跳广场舞的大妈、追逐嬉闹的孩童,都会不约而同地在七点前向梧桐树下的水泥台子聚拢。这个自发形成的戏曲角,没有专业灯光音响,却有最鲜活的市井气息。唱吕剧的王大姐总爱在开嗓前说:咱这是给月亮唱的戏。

在惠民县胡集书会遗址,每年正月十二的灯节书会堪称民间艺术的狂欢。来自鲁北、冀南的艺人们踩着积雪,背着三弦、大鼓在此摆擂。去年寒冬,笔者亲眼见到一位盲艺人用坠琴拉出《打登州》的选段,琴筒里飘出的白雾与观众呼出的热气在空中交织,构成了最动人的冬夜画卷。

三、新旧碰撞中的传承之路

滨州学院音乐厅的LED大屏上,正在上演实验京剧《黄河谣》。95后主创团队将无人机航拍的黄河入海口画面,与老生唱腔进行蒙太奇拼接。散场时,听到两位白发观众争论:加了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,还算京剧吗?总得让年轻人愿意进剧场啊!

在滨城区市西街道非遗传承基地,每周六上午的娃娃学戏课堂总是充满稚嫩的唱腔。8岁的小学员媛媛已经能完整唱完《姊妹易嫁》选段,她说最喜欢戏服上的亮片,转圈时会像星星一样闪。教室墙外,泛黄的戏报上移风易俗,新戏下乡的标语还依稀可辨。

从专业剧场到街头巷尾,滨州的戏曲生态恰似黄河水,既有奔腾的主流,也有浸润阡陌的支流。当城市的天际线不断刷新高度,这些或古老或新潮的戏曲空间,始终为城市保留着一份可触摸的文化体温。下次路过滨州,不妨循着戏韵去邂逅那些正在发生的戏曲故事——也许在某个转角,就能与一句惊艳的拖腔撞个满怀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