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沃土育芳华——滨州戏曲名家寻踪
梨园沃土育芳华——滨州戏曲名家寻踪
在黄河三角洲的沃土上,滨州这座千年古城始终流淌着动人的戏曲韵律。这里没有高墙深院的戏楼,却在田间地头孕育出独特的戏曲基因。当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,会发现这片土地上竟走出了十余位载入中国戏曲史册的艺术家。
一、老城根下的戏曲密码
滨州古城的青砖缝隙里藏着戏曲的密码。清末民初的城隍庙戏台,曾是四邻八乡的戏曲圣地。每逢庙会,河北梆子的高亢与吕剧的婉转在此交融,形成独特的滨州腔。老辈人还记得,十五岁的吕剧名角张传海就是在这里,用一段《王定保借当》赢得满堂喝彩,从此踏上艺术之路。
滨州方言特有的九声调值,为地方戏曲注入灵魂。吕剧表演艺术家李岱江曾回忆:我们滨州人说话自带韵律,唱吕剧时就像把日常对话谱成了曲。这种天然的韵律感,让滨州成为培养戏曲人才的沃土。
二、梨园名家的艺术人生
在戏曲界,滨州籍艺术家以唱做俱佳闻名。京剧武生名家周龙,将传统武戏与现代表演理念结合,在《挑滑车》中创造的云里翻绝技至今无人超越。吕剧大师郎咸芬虽出生于潍坊,却在滨州汲取艺术养分,她塑造的《李二嫂改嫁》形象成为时代经典。
更令人称奇的是戏曲理论家张庚。这位从滨州走出的学者,用毕生心血构建中国戏曲理论体系,其著作《戏曲艺术论》被奉为行业圭臬。他常说:戏曲的根在民间,滨州的戏窝子就是最好的课堂。
三、生生不息的传承之火
在滨州市吕剧团排练厅,90后演员李玉正在排练新编历史剧《范仲淹》。老团长手把手教我们水袖功,说这是滨州吕剧的看家本领。如今,这所培养出三代吕剧名家的剧团,依然保持着以戏带功的传统。
非遗传承人王秀兰的农家小院成了戏曲传习所。每周六,十里八乡的戏迷聚在这里,老票友教年轻人打梆子,孩子们跟着学身段。她说:咱滨州的戏就像黄河水,看着平静,底下流淌的都是故事。
从城隍庙的百年戏台到现代剧场,从田间地头的戏班到高等艺术院校,滨州戏曲人用生命接力传承。这里或许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戏曲院士,但每位躬身梨园的艺术家,都是活着的文化丰碑。当吕剧的梆子声再次响起,我们听到的不仅是旋律,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心跳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