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台:黄河口飘来七百年南腔北调

滨州戏台:黄河口飘来七百年南腔北调

咚咚锵——滨州沾化渔鼓戏传承人王春贞的鼓点一响,十里八乡的乡亲便踩着泥土往戏台赶。这座黄河入海口的古城,戏台从来不是稀罕物,田间地头、祠堂院落,处处皆是丝竹声。七百年时光流转,滨州的戏台上始终唱着南腔北调。

一、黄河泥沙滋养的戏曲沃土

滨州沾化区古城镇的城隍庙戏楼,檐角翘起处还留着光绪年间的彩绘。老辈人说,当年运河商船在此停泊,江南的昆曲班子与河北的梆子艺人同台竞技,催生了滨州特有的运河戏脉。黄河改道带来的泥沙,不仅淤积出广袤的平原,更积淀了厚重的戏曲基因。

在滨城区市东街道,吕剧老艺人张明德至今保留着光绪三十年的手抄本《王定保借当》。泛黄的宣纸上,工尺谱与方言唱词交错,记载着吕剧从坐腔扬琴到舞台艺术的嬗变。老人说,早年间滨州每个村庄都有子弟班,农闲时节的戏台比麦场还要热闹。

二、老戏新唱的现代传奇

阳信县扽腔剧团排演厅里,90后演员李晓燕正在排练新编小戏《黄河人家》。这个源自明代弦索调的稀有剧种,如今在年轻演员手中焕发新生。他们用方言俚语改编传统剧目,把直播间变成新戏台,让扽腔一响,戏迷手痒的盛况重现网络时代。

博兴县实验中学的戏曲社团,孩子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画吕剧脸谱。靛蓝的包公额上月牙,朱红的关公凤目蚕眉,颜料在宣纸上洇开,勾勒出流动的戏曲记忆。校长说,每周三的戏曲课总能让教学楼飘起戏腔,这些小票友中说不定就藏着未来的名角儿。

三、田间地头的戏曲盛宴

邹平市码头镇的百年古集上,十余个草台班子同时开锣。东路梆子的铿锵遇上渔鼓戏的婉转,柳子戏的悠长和着扽腔的诙谐。赶集的老人挎着菜篮在戏台间穿梭,时不时跟着哼两句。商贩们也不急叫卖,任芝麻糖的甜香与胡琴声在空中交织。

惠民县胡集镇的书会现场,说书人把吕剧经典《姊妹易嫁》改编成评书。醒木拍案时,观众席爆发出熟悉的叫好声。这种戏中戏的演绎,让古老的爱情故事在二十一世纪的书场里获得新生。散场后,几个戏迷凑钱请艺人加演《墙头记》,月光下的戏台又亮了起来。

夜幕降临时,滨州大剧院的霓虹与乡村戏台的汽灯同时亮起。剧场里新编历史剧《范仲淹》正在首演,乡间草台上《小姑贤》的唱段依旧动人。这座黄河三角洲上的古城,七百年的戏曲血脉仍在汩汩流淌——在专业演员的水袖间,在民间艺人的弦索上,更在百姓随口哼唱的小调里。当沾化渔鼓再次敲响,渤海湾的潮声也成了天然的伴奏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