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人爱听戏:小城里的戏曲江湖
滨州人爱听戏:小城里的戏曲江湖
在鲁北平原的晨雾中,总能听见悠扬的胡琴声穿透街巷。滨州这座黄河边的小城,藏着外人不知的戏曲江湖。这里既有百年传承的古调,又有自成一派的乡音,更有一代代戏迷捧角儿的痴心。
一、运河岸边的戏台春秋
沾化渔鼓戏的唱腔里带着渤海湾的咸腥气,老艺人怀抱三尺六寸的竹筒渔鼓,指节叩击出潮起潮落的韵律。这种源自清代的道情戏,在沾化县渔民中口耳相传三百年,《打板桥》《二度梅》等剧目里的念白,至今保留着明朝官话的遗韵。阳信县的东路梆子则像黄河水般激越,演员踩着七寸高靴腾挪翻转,唱到十八梆的华彩段落时,台下老汉跟着梆子节奏把旱烟袋敲得啪啪响。
二、吕剧第二故乡的别样风情
吕剧在滨州落地生根七十载,竟酿出别样风味。博兴县吕剧团的老琴师能把坠琴拉出芦苇荡的呜咽,惠民县的旦角唱《小姑贤》时,尾音总爱俏皮地上挑,这是老辈艺人跟河南梆子偷师的绝活。2018年新编吕剧《长山孝子》进京演出,当主角用滨州方言念出俺娘包的芹菜饺子时,剧场里山东老乡的眼眶都热了。
三、戏窝子里的新传奇
邹平魏桥村的戏台至今立着光绪年间的石碑,每月初八的庄户剧场雷打不动。76岁的王守义能连唱三夜《薛刚反唐》,观众从台下递上热腾腾的肉火烧当夜宵。滨州学院戏曲社的00后们更绝,把渔鼓戏混搭RAP唱《黄河谣》,短视频点击量破了百万。市非遗中心去年搞的戏曲巴士,载着戏迷沿着黄河大堤巡演,车到之处必有老戏迷骑着三轮车追赶。
夜幕降临时,新立河边的露天戏台又亮起灯。台上水袖翻飞,台下马扎成排,卖糖葫芦的小贩都自觉压低叫卖声。滨州的戏,就像黄河故道的芦苇,看着不起眼,根却扎得深,风一吹就成片地摇曳生姿。这方水土养出来的戏,终究是老百姓用日子熬出来的滋味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