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时代浪潮中沉浮:那些正在消失的戏曲明珠
在时代浪潮中沉浮:那些正在消失的戏曲明珠
在浙江西南部的群山之间,一位年过八旬的老艺人正在为仅有的三位观众表演松阳高腔。当他用苍劲的嗓音唱出《夫人戏》的最后一个高腔时,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——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登台。这样的场景,正在全国数十个戏曲剧种的传承现场反复上演。当昆曲、京剧等大剧种焕发新生时,更多地方小剧种正在无声地消逝。
一、东南沿海的戏曲孤岛
福建莆田的兴化平原上,莆仙戏的铜锣声已回响了千年。这个被称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剧种,至今保留着全国唯一的傀儡戏身段程式。当演员用三节弯的身段演绎《张协状元》时,仿佛让人看见宋代勾栏瓦舍的遗韵。但莆仙戏剧团的演员平均年龄已超过50岁,年轻观众更愿意走进电影院而非戏台。
在闽南语系的包围中,闽西山区的闽西汉剧犹如一座语言孤岛。这个用中州官话演唱的剧种,保留着二百多支古老曲牌。老艺人能即兴抓词连唱三小时,但这种即兴创作技艺正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而消失。2016年抢救性录制的《百里奚认妻》,已成为绝响。
二、黄土高原上的戏曲化石
山西雁北地区的耍孩儿戏,以其独特的后嗓子发声法震惊戏曲界。演员用挤压声带的方式发出类似儿童啼哭的音色,这种唱法可追溯至元代的般涉调。但学习这种唱法需要从十岁开始训练,如今整个剧种只剩下两位传人还能完整演绎《狮子洞》。
陕西合阳的跳戏被称为戏曲活化石,演员在武戏中完全不使用刀枪道具,全凭肢体动作展现厮杀场面。这种源自周代傩戏的表演形式,在元宵社火中已传承千年。但随着老艺人相继离世,能完整跳出三战吕布套路的只剩七旬老人王振北。
三、西南秘境中的民族戏曲
在黔东南的侗寨里,侗戏的牛腿琴声日渐微弱。这种没有固定剧本的即兴戏剧,靠戏师临场编词。国家级传承人吴胜章能用古侗语连唱三天三夜,但年轻人更愿意外出打工。黎平县尚存的12个侗戏班,已有七年没有招收新学员。
云南腾冲的佤族清戏,将道教音乐与佤族古调完美融合。演员在火塘边吟唱的《安安送米》,保留了明代青阳腔的滚调技法。但整个剧种目前仅存三位老艺人,最后一次完整演出要追溯到2011年的非遗展演。
在浙江嵊州,一群90后正在尝试用VR技术还原目连戏的祭祀场景;在广东潮州,木偶戏艺人把直播间搬进了百年古戏台。这些创新让我们看到希望:当传统戏曲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,那些承载着千年文化密码的艺术形式,或许能在新时代找到栖身之所。守护这些濒危剧种,不仅是在保护文化遗产,更是在守护中华民族的情感记忆与精神图谱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