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台故事多:听老腔调里的烟火人间
滨州戏台故事多:听老腔调里的烟火人间
滨州老城区的茶馆里,铜壶咕嘟着茉莉香片,台上的胡琴一响,满场嗑瓜子声都歇了。老戏迷眯着眼打拍子,年轻人举着手机录像,这方水土孕育的戏曲声腔,正在新时代里续写着别样韵味。
一、黄河岸边的非遗密码
在滨州惠民县大年陈村,每逢农闲时节总能听到悠长的拖腔。这种被称作扽腔的古老戏种,像黄河滩上的芦苇般坚韧生长了三百余年。老艺人们说,扽腔的拖音要像扯棉线般抻出九曲十八弯,唱《王定保借当》时,一句借当能转出七十二道弯,把穷书生借当铺的忐忑唱得百转千回。这种源自乞讨艺人的要饭调,如今成了省级非遗,惠民县扽腔剧团的新编现代戏《黄河人家》,让老腔调讲起了滩区迁建的新故事。
二、吕剧在滨州的N种打开方式
沾化冬枣成熟的季节,吕剧《枣乡情》总会在果园边的戏台上演。滨州吕剧演员把传统四平调揉进方言土韵,枣农们听着戏里家长里短直拍大腿。更让人称奇的是滨州艺校的00后学员们,他们排演的吕剧版《灌篮高手》,把运球过人化成戏曲身段,樱木花道的红头发配着翎子功,竟毫无违和感。这种不守规矩的创新,让百年吕剧在短视频平台收获百万点赞。
三、渔鼓声里的烟火故事
渤海湾畔的渔民至今保留着祭海唱戏的习俗。无棣渔鼓戏传承人张洪升,能用三尺渔鼓敲出潮起潮落,他改编的《网船会》里,渔家号子混搭电子乐,年轻观众跟着节奏晃手机电筒,像参加海边音乐节。在滨州港码头,集装箱改装的移动戏台每月开演,装卸工人歇脚时看段《打渔杀家》,熟悉的渔民生活被搬上戏台,比电视剧还带劲。
夜幕下的滨州大剧院灯火通明,惠民扽腔、沾化吕剧、无棣渔鼓轮番登场。剧场外的广场上,票友们自发组织的地摊戏班同样热闹,二胡与电子琴合奏,传统折子戏混搭流行唱法。这些扎根泥土的戏曲剧种,像黄河水般裹挟着人间烟火,在古老与时尚的碰撞中,唱出独属滨州的文化乡愁。当最后一声渔鼓余韵散入海风,观众席爆发的喝彩声里,分明听见了传统戏曲怦然心动的声音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