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韵:黄河口飘来的三股曲音

滨州戏韵:黄河口飘来的三股曲音

清晨的滨州老城茶馆,胡琴声穿透薄雾,惊醒了檐角的铜铃。这座黄河入海口的古城,不仅孕育了浑厚的黄河号子,更滋养着三支独特的戏曲血脉。它们在市井巷陌流转百年,用不同的音韵讲述着齐鲁大地的悲欢离合。

一、吕剧:黄河水浸润的民间雅韵

滨州吕剧带着黄河水的浑厚,在清末民初的乡间庙会里生根发芽。老艺人李守章曾用一把自制的坠琴,在惠民县李庄的麦场上唱哭了整村人。这里的吕剧唱腔比济南流派多了三分苍劲,少了两分婉转,恰似黄河故道上的老柳,虬枝盘曲却暗藏柔韧。

经典剧目《姊妹易嫁》在滨州戏台上演时,旦角的水袖总要多甩三寸,这是老辈艺人传下的规矩——黄河儿女的衣袖里兜着八百里风沙。惠民县吕剧团独创的夯腔,将黄河纤夫的号子化入唱段,一声嘿哟震得戏台木板簌簌落灰。

二、东路梆子:武风浩荡的铿锵之音

沾化渔港的船工最懂东路梆子的妙处。咸丰年间,河北梆子沿漕运南下,在滨州武馆林立的街巷里催生出这派金戈铁马之音。无棣县老戏台至今留有刀痕——当年武生演《长坂坡》,真枪实棍相搏,枪头红缨扫过台柱,硬生生削出三寸木屑。

阳信县老艺人张广庆八十高龄仍能连翻十二个旋子,他教的夺刀花绝活,将杨家枪法化入武戏身段。滨州东路梆子的武场伴奏别具一格,司鼓用鼓槌敲击椅背模拟马蹄声,月琴师以指甲刮弦拟出利剑破空之音。

三、扽腔:盐碱地里长出的野调

在滨州北海新区的盐碱滩上,扽腔就像倔强的黄蓿菜,在贫瘠中开出绚烂。这种源自船工号子的曲种,唱时需用脚跺木板打节拍,故称扽腔。博兴县老艺人王本道年轻时在黄河摆渡,即兴编唱的《艄公叹》至今仍在沿河村落传唱。

扽腔的乐器透着海腥味——海螺当号角,船板作梆子,连弓弦都用晾干的鱼鳔胶粘合。沾化冬枣节上的扽腔表演,老艺人会用枣木棒敲击腌菜缸,瓮声瓮气的伴奏混着枣香,竟比丝竹更动人。

暮色中的滨州古戏楼,三股戏音仍在交织。吕剧的坠琴拉着黄河晚潮,梆子的铜钹敲碎渤海月光,扽腔的海螺唤来盐滩晨雾。这些扎根乡土的曲种,如同黄河口的红柳,在岁月风沙中愈显苍劲。当年轻演员踩着电动三轮赶场时,车载音响里放的仍是师父传下的老唱段——戏韵流转间,整座城市都成了共鸣箱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