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曲地图:老戏台里藏着多少故事?
滨州戏曲地图:老戏台里藏着多少故事?
在滨州老城区的巷子里,总能在黄昏时分听见悠扬的胡琴声。循着声音转过几个弯,准能看见某个院门前摆着几把竹椅,几位银发老人正眯着眼睛打拍子。这里是滨州戏曲的毛细血管,藏着许多外人不知晓的戏曲密码。
**一、吕剧里的烟火气**
滨州吕剧团的老团长王金生常说:吕剧的魂儿在土炕上。这话不假,走在沾化冬枣丰收的村落里,总能听见《小姑贤》的唱段从农家小院飘出来。村里的媳妇们边揉着面团边哼三月里来三月三,手里的面剂子随着唱腔翻飞,倒比专业演员多了几分烟火气。
去年冬天,滨州文化馆整理出二十三种濒临失传的吕剧老腔调。最有趣的当属枣木腔,这种诞生在无棣枣林里的唱法,用枣木梆子打拍子,唱到情急处要跺三下脚,据说能震得树梢的冬枣直往下掉。
**二、东路梆子的江湖**
在惠民县魏集古村落,至今保留着清朝的戏楼。七十二岁的张保田还能完整唱出《反徐州》的十八板唱腔,他说这是祖上在运河码头跟镖师学的把式。滨州梆子讲究唱戏带功夫,武生亮相时要来一招货真价实的扫堂腿,去年有个年轻演员愣是把戏台边的老陶罐扫了个粉碎。
阳信县牛王庄的庙会至今保持着对台戏传统。去年庙会,西边戏台唱《穆桂英挂帅》,东边戏台偏要唱《辕门斩子》,两个戏班暗地里较劲,把看戏的老少爷们乐得直拍大腿,最后村长不得不出来调停——加演了一场《杨门女将》才算完事。
**三、渔鼓戏的沧海遗珠**
无棣县埕口镇的渔港边,老艺人李凤梧的船屋里藏着三本光绪年间的渔鼓戏工尺谱。这种用海蛎壳当乐器的剧种,唱到渔汛来时要在船头祭海神。去年非遗日,年轻人把《龙王借雨》改成摇滚版,结果村里老人气得拿船桨追着他们跑了二里地。
在滨州,戏曲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。开发区工地的临时舞台上,民工自编的《高铁修到俺家乡》正唱得火热;大学城的咖啡馆里,00后们穿着汉服排演新编吕剧《孙子兵法》;就连社区广场舞大妈们,也在《谁不说俺家乡好》的旋律里揉进了梆子腔的甩腔。
夜幕降临时,老戏台亮起灯笼。台上水袖翻飞,台下蒲扇轻摇,滨州人的夜生活,总少不了一段浸着盐碱地味道的唱腔。这声音里,有渤海湾的潮起潮落,有黄河水的九曲回肠,更有代代滨州人用乡音酿出的百味人生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